财新传媒

教师节调查:三成大学生整年“师生零交流”

2013年09月11日 11:12 来源于 财新网
即使与任课老师联系,相当数量的学生也选择通过QQ、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而不是面对面的方式

  【财新网】(记者 黄晨)对于处在不同求学阶段的学生,“最完美老师”的标准不尽相同。那么在大学生眼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当下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的互动状况又如何?在教师节之际,“腾讯教育-麦可思-大学教师”调查为读者揭示了部分答案。

  该项调查在8月中到下旬时进行,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生)。共有4441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约60%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高职生各占约20%,调查结果仅代表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人群的状态。

  本科、高职生看重教师“授课水平”

  调查显示,作为一个老师,“课好”是硬道理。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们在评价任课教师时,一致认为“授课水平”最重要。超过半数的本科生(55%)和高职生(51%)选择了此项作为评价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硕士生中,这一项的比例仅有33%,同时有33%的人认为导师的人格、品行十分重要,还有29%的硕士生认为“科研能力”最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的高职高专生中,有14%最看重任课教师的“亲和力”,远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这或许与高职生群体自信心相对不足有关。

  35%的本科生与任课教师一年无联系

  腾讯-麦可思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及交流方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该项调查中的师生联系指学生除了每周上课与老师见面外的其他时间的联系。被调查的本科生中,只有36%的人与任课教师每个月都有联系,同时也有35%的人一整年与教师无课外联系。

  如今通讯与网络发达,学生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一半的参与调查本科生表示会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互动。有19%的本科生表示会通过QQ、微博、SNS网站等时下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与任课教师联系。一些学生表示,之所以课外与老师联系少一方面是“不愿打扰老师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是“没有老师的联系方式”。但出现“师生零交流”的状况也折射出目前在校大学生治学和求知的消极心态。

  此外,调查还显示,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频率与导师带研究生的数量密切相关。在自己导师带有16个以上学生的研究生中,近四成的人表示一个学期只有一次机会能和导师做一对一的交流。麦可思研究院援引《2010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为129.5万人,在校学生数为3465万人(包括在读研究生,普通本科、专科生),按此测算中国高校的师生比约为1:27。而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9 年美国高等学校生师比例为1:16。

教师节调查

责任编辑:朱长征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