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涉嫌受贿一案10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据了解,张曙光曾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但在2007年、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中均未如愿。
在10日的庭审中,在被公诉人问及为何3次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共计人民币800万元、2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时,张曙光均提及为了参评院士“需要花钱”。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多位铁路系统人士表示,一旦官位加上学术地位,在铁路领域项目规模和建设中的发言就更大。
院士究竟有何魅力让张曙光费心争取?院士制度是否存在异化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表示,院士制度背后存在钱权交易,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不可能避免。官位加上学位如虎添翼,这种危害无以复加,不仅对学术界是个摧毁,其他利益方面更不用多说。院士“通吃”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这就是马太效应。
顾海兵说,院士的巨大荣誉,来自于制度设计本身。它是一种光环,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但在一些地方,院士不仅成了个人利益,还成了所在单位,甚至是所在地方的利益。
他指出,从物质层面看,院士享有副部级待遇是很普遍的。比如,给院士配备专车、秘书,享受高级干部的医保待遇,发放几百万的安家费,甚至出现一个院士在很多地方兼职。“院士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称号,从某种程度而言,它甚至成了反学术的,它根本不代表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最后伤害的,是搞科研的学者和整个中国学术界。”顾海兵说。
他表示,目前院士制度很难改得动,会触碰很多既得利益者,只能“摆在那儿”。改良的办法是先暂停,比如在十年之内,中国不要再评。他建言,院士制度必须修改章程:第一,院士不能作为中国最高科学技术称号;第二,改“院士”为“中国科学学会会员”。
(财新实习记者 徐巧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