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于海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减速,未来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居民收入,建设新的城市中心以及增加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上。这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对中国的建议。
他还建议中国适当控制大城市工业发展,并将商业活动转向新的城市中心。
9月11日,莫里斯在2013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期间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称,尽管外围形势不振,中国出口乏力,但中国经济增速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原因是中国内需的扩张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消费会不断升级,未来的一个重点是要提高居民收入。
作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手段,6月底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提振经济,包括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莫里斯认为,中国未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建设新的城市中心,以及其所需的基础设施。
他举例称,全球污染、拥堵状况都在可控范围内的城市,人口规模都不超过700万,而北京人口数量是其三倍。尽管过去几年间,北京已经将一部分大型工厂搬离,但目前污染和交通拥堵仍然非常严重。因此,这不仅需要控制工业发展,还需要考虑把部分政府机关、学校等搬离北京,需要从整体上考虑。
“中国应该将商业活动转向新的城市中心,” 莫里斯称,在新的城市中心建设过程中,投资速度不能过快,要有控制地进行,这是一项长期的计划。
2008年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头,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激增。莫里斯认为,让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的做法并不正确,“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应该从国企利润中来,不应该再继续增加银行信贷。”
他建议,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做法是将一部分国企私有化,同时设置较高的企业所得税率。
对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莫里斯认为,应该改变目前政府和企业可以协商确定税率的作法。在自贸区等改革试点中实行税收优惠的做法也不合适,中国应该减少出口补贴,降低进口税,未来的税收应该主要来自销售税和所得税。
在莫里斯看来,中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些低,而且对起征点以下的居民只是免税,并无补贴。他建议,中国应该效仿巴西、墨西哥等国,设立一个基金,不仅用作居民的养老保障,同时可以对收入低于起征点的居民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