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李克强的决心

2013年09月12日 14:25 来源于 财新网
未来改革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核心

  财新记者 于海荣

   2013夏季达沃斯,尽管场地设于大连,没有人否认它的国际舞台意味。新一届政府就任将近半年之际,李克强总理在此的讲话和对话颇值得回味。这既是对半年来其工作重心、政策调整的注释,从中也可窥见今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引领的改革方向。

  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是李克强就职后面对的首要挑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二季度继续下行至7.5%,与年初确定全年增长目标持平,6月底银行间市场出现资金紧张,间歇出现恐慌情绪蔓延。不过,部分人士预期的新一轮刺激计划并未显现,代之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8月以来各项经济数据开始转好。

  政策主基调是稳,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发展阶段的认识变化。李克强称,7.5%左右的增速与过去中国两位数增长相比是慢了一些,但从世界范围看,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的高速度;中国经济总量比过去明显增大,目前又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发展规律。这番表态意味着,在决策层看来,由于发展阶段变化,增速纵向比较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可以更多地转向横向比较。

  在7月初提出经济运行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后,在夏季达沃斯上,李克强又将其描述为“预期调节的预警线”,再次强调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总量政策就保持稳定,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主动力是推进改革创新。

  李克强将“兼顾当前和长远”排在政策选择的首位,认为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盘点半年来的各项政策,宏观层面,财政政策不扩大赤字,而是调整支出结构,压缩行政开支,加快支出进度,也包括货币政策保持定力,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重点是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具体举措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加快棚户区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铁路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对外开放上,不仅对外商谈双边、区域自贸和投资协定步伐加快,而且国内也在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回答提问中,李克强更是首次正面提及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等,称中国都是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对下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李克强称,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这一理念下,如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限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把更多资源投向社会支出,都应涵盖其中。将于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能否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使中央地方财权事权相匹配、为地方政府提供可持续的财源,提高预算透明度;金融改革能否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速推进;能否真正打破民间投资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让新老“36条”落地,都值得关注。

  谈及推进改革,李克强再次以壮士断腕来显示新一届政府的决心。期待着在这样的决心之下,改革将是切实而有力度的。

责任编辑:朱长征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