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王玲)9月12日上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中国未来五年(2013年至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作出总体规划。推迟2月之久才发布的中国大气治理计划终于公布,然而,环保部之前提到的1.7万亿空气治理投资,却并未出现在计划中。
7月10日,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在正式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是中国“最严格”大气治理计划,亮点之一是有1.7万亿元的投入。陶德田当时透露,该计划在6月下旬已获得国务院讨论通过,全文将很快公布。
7月20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透露,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于7月底8月初全文公布。但计划最终推迟至9月12日才由国务院全文公布。
之前说有1.7万亿元巨额投入,但最终的规划未提及,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位参与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前期工作的专业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估计国务院有各方面的考虑,可能觉得这个时候提出来不合适,但“具体原因很难讲”。“毕竟当时说1.7万亿时,计划还没有正式发布,(社会)以正式发布的为准。”
另一位参与过工作的专业人士称,他对此也非常疑惑,投资可能牵涉到很多方面,(没出现的)原因可能很多、很复杂。他个人猜测称,决策层可能担心社会将大额治气投资看作经济刺激政策,引发形势误判。
一位知情专业人士认为,计划一再推迟发布,中间有相关政府部门放假的原因,也有各省份、各部委对计划的细节有异议的原因。“本来计划还准备8月19日发布,但中间涉及很多行政的东西。”他说。
《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出台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研究人员雷宇告诉财新记者,这是十条措施和《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后者是对前者的逐一解释。
财新记者对比两者发现,国务院十条措施中的第八条称“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而《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则称“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最终计划为何没有提及珠三角的区域联防联控?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银厂解释称,“并非漏掉”。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哪一个地方跟哪一个地方算一个区域。京津冀、长三角都跨省份,需要各省行政部门间进行协调。珠三角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一个省里面,虽然是一个区域性的污染,协调起来就很容易。”冯银厂表示。
根据计划,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