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城市新秩序中的“礼拜堂”——画说金融史(19)

2013年09月14日 11:11 来源于 财新网
伦敦城像巨大的抽风机,不但英国的货币与资本,全世界的货币财富都将被吸入坐落在那里的新秩序中的“礼拜堂”

  【坐而论道】(财新专栏作家 李弘)据说,法王亨利二世(1519-1559)曾娶了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女儿为妻,并想学他的岳父在巴黎建一座银行大楼。当时的巴黎市政厅对此却大加非议。在他们眼中,银行唯利是图,对一座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城市,教堂与银行同街而立是不能接受的。这种拒绝使巴黎的第一座银行大楼迟到了250年。相比之下,在十八世纪末期,各种金融大楼已划出伦敦新的城市天际线,把一座传统的沿河而建的贸易城市转变成了以高楼大厦为特征的金融城。用撰写了《城市历史轨迹》的历史学家路易•穆姆福特的话来说,“意大利式的证券交易所、国民银行,还有商贸中心,成了这个城市里新的资本秩序中的‘礼拜堂’”。

  西方史学家有一种看法,认为旧时的城镇主要是提供居住聚集地与居民保护,最早是围绕着王权与神权形成的。王臣军士、居民商人和神职人员把城市塞满,在王宫和教堂面前,街衢市井总是显得谦卑简陋。但从功能上来讲,中世纪的城镇有其实用与考究之处。

1

  图1:伦敦新城街景,左右的大楼大多与金融有关。

  资本时代的兴起打破了城市旧日的平衡。商人、金融家和有钱的地主们按照他们的需要开始了“城市化”。批评布新必除旧的观点认为,资本从本性上来讲就是要摧毁旧的一切,在令人痛惜的中世纪老城废墟上,为资本服务的城市只顾追求荣耀,忽略了对旧城的保护。好在伦敦1666年曾遭遇一场大火,把旧城烧了个精光,伦敦金融城的出现也就没有遇到太多争议,新式建筑成为新秩序无可争议的代言人。

2

  图2:英格兰苏格兰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与信贷协会大楼。这种巴罗克风格的建筑当时正风靡欧洲的教堂王宫,但到了彼岸的英国,它变种成了金融建筑。繁复夸张的装饰与富丽堂皇的雕塑,与英国传统单调稳重的“绅士主义”建筑形成了反差。如果你留意,在今日伦敦金融城里,巴罗克风格的建筑细节仍随处可见。

3

  图3:英行的大楼在十八世纪经历过两次变迁。1732年它移到针线街的现址,即为此图所示。1780年,由于担心旁边那座教堂的钟楼可能在城市动乱中成为攻击银行的据点,英行将此教堂买下拆掉,扩张了自己的地盘。

  现代银行业的竞争,广告不可或缺,无论是平面媒体、立体媒体,还是移动网络,基本的概念与功能是广为告知银行的存在与优势。几百年前,应当说是广告尚未诞生前,广为告知的手段是版画,而最能带来大众视觉冲击的是版画建筑形象。英格兰银行在这方面做得最优秀,它当时发行许多版画,不但有大厦的外观,还有内部大厅。除了炫耀,这些版画真正的作用应当就是“广告”:通过建筑的宏伟敞亮来宣示英行的强大前卫,顺便也给人点业务透明的感觉。

4

  图4:英格兰银行的客服大厅,它成为后来银行服务大厅的楷模。今天虽然已易为他用,但大厅的结构与里面的雕像仍一如往昔。

5

  图5:英格兰十八世纪的建筑与一位伟大建筑师约翰•索恩(1753-1831)的名字紧密相连,他主持设计了多座功能大厅。此图上的大厅有个奇怪的名字,叫“百分之三运作大厅”,在这里客户买卖政府债券。因为1757年以后政府债券的票面利息均为3%,大厅因此得名。

  不但是银行,保险公司、经纪行、股票交易所、煤炭交易所、粮食交易所、纺织品交易所等等,都纷纷投资房地产,建立自己的大楼。股票交易商直到1790年代还在利用咖啡厅交易,1801年他们设立了交易所公司,第二年在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

6

  图6:伦敦股票交易所的第一座大楼,是在小巷里,但门框上的大字很醒目。

  此时欧洲其他几座历史商业名城,如威尼斯,已经衰落;阿姆斯特丹及汉堡由于拿破仑的占领,商业溃不成军。天时地利人和,伦敦城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以金融业为主的功能城市。在伦敦之外,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苏格兰的爱丁堡与格拉斯哥,尽管也冒出许多银行,但没有一个城市形成了连片的金融建筑群。伦敦城像巨大的抽风机,不但英国的货币与资本,全世界的货币财富都将被吸入坐落在那里的新秩序中的“礼拜堂”。

7

  图7:洛伊德是一家保险与贷款机构,虽然规模较小,它的营业大厅与英行的大厅相比毫不逊色。

  不过,写到这里,我要马上补上一句,伦敦这些新的“礼拜堂”绝没有替代真正的礼拜堂。在金融城的中心,坐落着英国最大的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公元六世纪罗马天主教传到盎格鲁•撒克逊英国,这里就是当地居民的朝拜地,人们到这里来祈祷,寻找精神的寄托。圣保罗大教堂曾几毁几建,在伦敦1666年的大火中,老教堂被烧成灰烬。1669年英国的天才建筑设计师克利斯朵夫•瑞恩爵士(1632-1723)受命,开始就地重建一座新的大教堂。他以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蓝本,吸收了其他教堂的特点,建筑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圣殿。直到1976年,圣保罗大教堂一直是金融城里最高的建筑。除了这一神权中心,在伦敦城方圆一平方英里的地面上,大约还耸立着80座教堂。

8

  图8: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建造它用了将近35年时间,历尽艰辛。1710年,瑞恩年近八旬始见教堂落成。

  在神的世界里,教堂是宗教权利的外在象征。在世俗的世界里,建筑也成为资本权利的外在象征。十八世纪以来,这两种权利的象征比肩而立,人们可以从此门出来即入彼门, 这是欧洲大多数商业城市的特点之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 当这种文化传播到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城市,当地的传统宗教或精神建筑却没有被保留下来。我们所见到的是二十世纪初年天津的银行街,上海的外滩, 以及本世纪的“CBD”和“金融街”。不过,即便是在今日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高高的圆顶也日益掩映在现代几何形玻璃建筑的海洋中。金融机构的总部大楼无疑是现代城市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