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明年试点“以房养老” 业界叫好不叫座

2013年09月14日 17:01 来源于 财新网
“以房养老”这种房产抵押换取养老资金的融资方式,被决策者看做提升中国老年人养老支付能力的新型金融杠杆;个别金融机构曾在大城市自发试点过,效果据悉并不算理想

  【财新网】(实习记者 欧阳银华)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以完善养老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据悉,保监会将牵头民政部等部门,计划2014年一季度出台具体措施。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又称“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以房养老”这种资产抵押的金融养老方式,在国内还是个新概念。个别金融机构曾在大城市自发试点过,效果据悉并不算理想。

  去年4月,南京市发布的《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曾提出:“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使老年人基本生活有切实可靠的收入保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此次《意见》将“以房养老”以试点形式写进来,对于老年人、保险公司都是利好消息。他们认为,试点一旦成功,对于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

  但对于“以房养老”的未来,也有不少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去年曾公开表示,目前国内推行这一措施还有几大障碍:第一是中国老人往往并不能独立处置相关房屋;第二是中国的城镇住宅用地使用权仅有70年限期,很难保证未来毫无顾虑地满足养老之需;第三是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有可能导致未来房产并不能保值增值。

  不过,老龄化加速和中国老年人有限支付能力的挑战已相当紧迫。《意见》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与此同时,养老服务设施却发展缓慢。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成的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仅为4.4万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每千人床位不足21.5张。

  这对矛盾背后是中国人未富先老、老人支付能力不足的事实。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水平不过1900元。

  政府兜底也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老开销。《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指出,截止2011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池子有超过2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14个省市区共出现767亿元的当期收支缺口。

  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下,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养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盈利薄弱、人才匮乏等,养老产业中最基础的服务业举步维艰,尤其是长期照护长期倍受冷遇。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