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覃敏)全球第三大PC厂商戴尔9月12日通过了总额约为249亿美元的私有化方案,这意味着1988年上市的戴尔即将结束它25年的纳斯达克之旅,走向一个新的方向——企业市场。不过,前有IBM、思科、惠普等老牌大佬迎面堵截,后有华为、中兴等新兴力量激烈竞争,戴尔的新旅途不如当年初涉PC市场那般好走。
戴尔公司在1984年成立,它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用1000美元创造了一个高效的PC业务模式,并因此早早地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现在,正是迈克尔一手将这家在PC市场拼杀了几十年的公司拉下了纳斯达克。
迈克尔在今年2月就计划联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银湖(Silver Lake)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将戴尔私有化,总交易额达到244亿美元。一些大股东尤其是亿万富豪卡尔·伊坎觉得公司价值被低估、坚决反对交易,这场私有化收购被延迟了将近7个月。不过,迈克尔最终以每股收购价格13.75美元、收购总额约249亿美元拿下了这笔生意。
相对于戴尔当前的市值,249亿美元不高也不低。近几年来,戴尔失意PC、寻路无门,股价已从原来的26美元下滑至如今的13.85美元。现在,它的市值约243.5亿美元。
迈克尔对这次交易非常满意。戴尔私有化预计将于明年第三财季即2014年11月完成。私有化之后,迈克尔将持有公司75%的股份,成为戴尔公司的绝对控制者。
业内普遍认为,迈克尔如此坚决地将戴尔私有化,除了获得戴尔掌控权,更多的是为了避开投资者及市场的监管,灵活地进行转型,“戴尔更愿意抹去单一的PC厂商烙印,以一家主攻企业市场的ICT企业面貌出现。”
在传统PC市场,戴尔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后,在不断涌现的新贵面前失去了桂冠。市场研究机构IDC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戴尔PC出货量为9230万台,同比减少4.2%,市场份额为12.2%,落后于联想、惠普的16.7%、16.4%。
尽管戴尔一直声称不放弃消费者市场,但从它的动作上来看,它明显看淡了PC。IDC预计,继去年全球PC出货衰退3.7%后,受windows操作系统表现欠佳及移动终端冲击影响,今年出货量仍将继续衰退。戴尔自然知道将自己赌在PC上前途堪忧。
戴尔早就开始谋划着转向企业市场。2011年,戴尔投入了10亿美元的预算在企业级业务上,这些钱被用于并购企业业务相关的公司、建立研发中心以及寻找优秀的解决方案。随后,戴尔每年都会并购不少公司,保守测算,截至目前超过20家,耗资近百亿美元。
戴尔野心勃勃地想要凭借自己收购的业务及开放策略,给IBM、惠普、思科等高手林立的企业服务市场“带来一场革命”。可惜,它当了多年的PC皇后,即便失宠,人们还是会记得它的头衔,而不会去注意它的新动作。而它背后的支持者,即戴尔的股东、投资人,也不太愿意戴尔突破防线做出一些冒险的动作。
现在,迈克尔将戴尔私有化之后,可以撇开公众及投资者的视野,一意孤行地去冒险。它对企业市场充满了想象,认为现在的企业市场是一个规模高达3万亿美元的大蛋糕,戴尔只有2%的市场份额,未来可以吃得更多。
这并不容易,因为香喷喷的大蛋糕已经吸引了众多的抢食者,IBM、惠普、华为、思科等巨头都已入局。相较于老牌的IBM、惠普,戴尔在这一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较弱,技术、产品及成功的案例均较少,在它们先发优势的阴影之下中标不易。而较之华为等新兴玩家的运营商资源、系统技术,戴尔借助PC入局也只能算八斤八两,最终胜负还要看具体的竞标拼杀。
戴尔欲要在重重竞争之下突围,它有可能在自己收购的诸多企业业务相关公司中进一步培育黑马,还有可能在企业业务行业中选择新的优秀公司予以并购。根据戴尔近几年的并购风格,戴尔显然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与各方玩家一较高下的实力,这意味着未来并购新公司的可能性很大。不过,无论是并购还是培育既有公司,戴尔都需要资本,下市之后,它必须考虑资本是否充足并保证资金周转顺畅,这无疑是一大难题。
关键是,戴尔长期以来坐在PC皇后的宝座上,无论它再怎么转变,短时间内,还是无法完全丢掉自己做硬件的思维。这或将成为它转型企业市场的最大制约。
不管怎么样,迈克尔已经决定走这条路。他表示,对继续将戴尔建设成为行业领先的端对端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感到兴奋。只是,这样的兴奋最终会成就戴尔还是埋没戴尔,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