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吴红毓然)9月14日,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表示,“从3月25号发文(8号文)以后,非标类产品(占比)一直在下降,目前降到29%。”
王岩岫是在第七届银行家高峰论坛上作出以上表示的。在问答环节,他确认,“非标”占比降至29%,这一数据是商业银行自查上报的情况。所谓非标准化资产,指的是未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上市的债权类资产,通常指的是银行借助信托券商的通道类业务。今年3月银监会出台的8号文,即旨在加强对这类资产的监管。
据此前财新报道,7月底,银监会下发文件,要求商业银行自查并上报截至2013年7月末对8号文的执行情况。其中主要一项指标,则是要求“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规模不得超过总资产的35%。
据文件,银监会要求各行高度重视,建立行长负责制,制定自查方案并积极落实整改措施,自查报告于8月27日前以电子报告形式上报对口监管部门或银监局,各银监局将抽查报告于8月30日前上报对口监管部门。
此前据各家年中报披露,多数银行非标类资产占比位于35%的红线以内,但高于29%。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如工行、建行、农行的“非标”占比分别为 33.98%、30%和32%,但部分股份制银行“非标”占比近50%,离监管要求仍有很大距离。
王岩岫此次公开商业银行自查结果的同时,也表示“理财业务风险情况是可控的。”
王岩岫称,在理财产品的投向中,投向风险较大的另类资产,如股权类资产的占比很低,不超过总规模的4%;投向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的资产占比近40%;投向银行存款的资产占比20%——“理财产品的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王岩岫还在论坛上透露,银监会正在讨论,推进在交易所做完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产品不受资产规模限制。同时,还要推进银行的资产管理计划。
对此,王岩岫解释称,这是因为通道类的理财产品存在风险。“基金、证券、保险公司设计的通道类产品跟银行不搭界,可是为了规避监管,银行只能走通道业务,到头来,风险、客户、资金都是银行的,而且今后一旦发生了风险,有些是不可控的,因此要推进银行自己的资产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