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王力为)中国该如何面对TPP等区域贸易安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提出,最优的选择是加入TPP,以使该体系形成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次优是继续发展RCEP,并拉入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来对抗TPP。
林桂军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完全无视TPP的形成,将是最差的选项。“上一届政府基本上采取了第二个选项,希望未来我们可以从这一选项向最优选择转变。”林桂军直言。
TPP,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一般认为现在由美国主导。今年早些时候,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在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对TPP、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等都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并认为,增加区域贸易安排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可以形成“两个轮子一起转”。
不过,李克强也提出,不论是区域的还是双边的贸易安排,都应该遵守多边贸易的基本规则,也应该本着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
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参加(“10+6”)。
林桂军认为,整合中的全球价值链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将参与TPP的美国、日本,以及将参与TTIP的欧洲各国,被认为是总部经济,而中国则是典型的工厂经济。因此,TPP的形成对亚洲区域内的价值链整合十分不利。而且,由于TPP中囊括了不少和中国存在价值链上下游关系的经济体,如澳大利亚,TPP的形成很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亚太地区造成较大的贸易分流。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珀森在同一场合则提出,该研究所近期对RCEP和TPP形成后所具影响的模拟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竞争关系。除了对目前既不在RCEP、又不在TPP内的韩国,该局面的形成对地区内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来说,都不会出现显著的贸易分流现象。
珀森进一步指出,相比TPP,美国和欧洲之间的TTIP并没有那么重要。原因是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整合程度已经相当高,而经济学上的收益递减原理意味着,当谈判双方经济体截然不同时,达成自贸协定的作用更为显著。他称,“奥巴马政府对于TPP谈判相比之下更为认真。”
珀森提出,他的同事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和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都倡导“竞争性开放” (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即多个贸易谈判竞争以求更自由的全球贸易。
一些人则担心,这会对未来WTO的谈判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
“但是,不论竞争性开放的局面是否存在,WTO都很有可能长期停滞”,珀森坦言,由于WTO共识式的决策机制,它的进展将不仅在于中国是否有意推动,更大的障碍在于印度和巴西很有可能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们看到的颇具活力的贸易谈判,包括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TISA)、中美BIT(双边投资协定),以及潜在的让中国以非正式身份加入TPP的安排,都会对世界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珀森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