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记者 凌华薇
伴随近期经济数据的出台,多家国际投行的中国经济研究主管都调高了三季度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期,中国经济再获喘息。这有力反击了前一阵宣布中国银行业即将迎来不良资产大幅回潮的看法。换言之,危机延迟了。
过去几年中,在天量信贷之后,有影子银行、同业业务,未来还可以有优先股、永续债、资产证券化⋯⋯总能找到金融工具来加杠杆、稳杠杆,为经济增长提供弹药。“钱荒”似乎总是暂时的。即使发生了危机,也有很多工具可用于处理风险。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的雄文《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里,叙述了结构性分层这一工具如何可被用于降低风险,不排除不久的将来就可能被引入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性产品是个灵活的金融工具。获得高杠杆后放大收益,可以用来营养自己,孝敬关系;也可以用于提供某种显性担保,做出可以卖得出去、更有吸引力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流动性。
换来危机延期爆发的时间做什么?比起其他领域来,金融改革的前景更加清晰可期。令业界鼓舞的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下开放,过去不敢想的改革进程,现在两三年内就有希望达成。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
当然,这样的金融改革方案难言完整。当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国有金融机构自身不做制度性变革的情况下,推进市场化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假如能够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希望会有当年加入WTO时,倒逼市场主体主动调整、应战之效。这或许就是改革者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