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大规模进口粮食”
在他看来,中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统筹两个资源,适当进口粮食和农产品。但是,必须立足国内来解决粮食和粮食供给问题。而那种“中国不必坚持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不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观点是片面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安全。
他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这是因为,粮食和食品的消费,在经济学上看,是需求弹性系数最稳定的品种。粮食消费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且“真要短缺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花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比如,“一旦碰到大的灾害和突发事件,你粮食运输中断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进口,不能依赖进口,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尤其是主粮一定要保持基本自给。”韩长赋如此指出。
其次,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现实。
他认为,现在,种地种粮还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渠道,大规模进口会影响农民的生计。
他指出,“广西是甘蔗主产区,种植面积1692万亩、产量7830万吨,均占全国的 63%左右。如果糖都进口了,广西两千万蔗农将失去生计。新疆是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2581万亩、产量35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7%和52%。如果都进口了,新疆农民干什么去?”
韩长赋认为,在贵州和甘肃,很多地方生态条件很差,理论上不应该种粮食,要退耕还林还草。但是,“贵州有3400万人,65%是农民,甘肃有2500万人,61%是农民,如果这些农民都不种地了,一下子又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如何安置将是个很大的问题。”
第三,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可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多,可以多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粮食和农产品。对此,韩长赋也不认同。他指出,当前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全球仍有近10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
现在全世界的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中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约600亿斤左右,只占中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
“中国的大国效应十分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如果中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 粮食,就会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不仅中国要付出高昂代价,而且会影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韩长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