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乐平)要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事物是很难的事。
地方债务扩张的评价
现在对高企的地方债务批评声音比较多,而且多是从政治伦理立场,出自对腐败和权贵阶层的担忧。但我们也必须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反观这个模式的成功之处:那就是对人积极性的激发和对资源的组织和调度。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经济的发展和推动都是人做出来的,人的积极性是需要激发调度起来的,整个社会的资源和活力需要集中起来。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总结明朝的兴亡,重要的一条就是朝廷缺乏对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资源调动能力。而其制度根源之一在于废除相权,严刑峻法(朱元璋对贪官活剥人皮),削弱了各级干部的管理积极性。其表现就是朝廷抽不上来税,以至于朝廷不能有效组织对起义军和清军的反击。
在市场经济中,这个活力是由个体的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的人来实现的,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达到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而在“中国模式”中,地方政府掌握了当地的经济资源,不管是出于以上何种动机的考虑,各级官员的个人利益也是和名义上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官员的利益是通过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的。
所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调度和激发了各级官员搞经济的积极性。可曾见,真正为地方经济殚精竭虑,夜不成眠,四处奔波的往往不是经济学家,而是各级官员。如果各地各级官员都这样做,那就形成一个类似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局面,通过中国特色的曲径通幽达到市场经济的效果,从社会的最小细胞开始,调动整合了社会资源,推动了经济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对各级官员推动经济积极性的激发是“中国模式”的优点,但其缺点是风险和责任的不匹配。官员也是“经济人”,如果个人的风险和个人的收益不匹配,他们会把这个套利机制用到极致。
以上说了地方债务的优点和贡献,以下说说缺点:
首先是债务失控。地方政府有融资的强烈冲动,而且在不断的债务滚动中加强,就是一个正反馈的举债模式。 一个正反馈的电路系统是一个失控的系统,往往就把自己烧毁,也最不稳定。
中国债务结构形成的特点和次贷危机形成的机理实质上是很类似的:对于按揭贷款证券化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只要我能把资产卖给下家,我就得到我的收益,隔离我的风险,它不在我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不必关注这个债务未来是否能够偿付,这是买家要关注的。而买家转身又是卖家。交易长链条和权责不对等,导致风险对债务的硬性约束失效,从而市场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失灵。
中国特色在于,在体制内形成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而现在这个机制也面临着市场失灵的问题。这是中国债务问题的内核。所以,对中国的债务问题明眼人一下就能发现问题。这是一个设计有缺陷的汽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任何人坐在驾驶座上,只能有一个动作,那就是踩油门。开得快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其次是社会学的代价。地方政府融资投资发展模式付出了很大的社会代价。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政府化”,到今天的“政府公司化”,改革转了个大圈,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官办企业的模式。甚至有激进学者称之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复辟。这话虽然刺耳,理倒也不糙。
而且,高额债务投到低效率的资产中,造成大量浪费,削弱了国家实力和发展潜力,导致经济泡沫化、社会矛盾激化、助长吏治腐败、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和教育投入不足等等。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没有创新驱动、管理驱动,都是资源驱动、投资驱动。政府投资不减,经济调转型结构难以成功。
偿债能力的争论
对地方债务的偿债能力的争论也有种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声音是:无妨。地方政府有大量优质资产,出售后,完全有能力偿债。如果真是这样,这是国家之幸;地方政府出售资产还债,坚持了契约精神,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有金融界的大佬最近在讲,未来数年是私有化的时期。但我怀疑,这种预期也许太过一厢情愿:政府还债的手法多多,出售优质资产还债是高贵的行为,也是昂贵的行为。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
第二点,政府的优质资产是否多到还债无虞?我不知道,也许最可用的优质资产还是老天爷给的矿产和土地。但这里有几个层面的问题被大家忽视。首先以泡沫化的资产来衡量刚性的债务。 欠了债是必须还的,但资产值多少钱是随行就市的。一旦资产泡沫破裂,那就是“绫罗满街道,金银不成钱”,满大街找不到买家。其次,资产流动性差,固定资产的变现不易。此外,政策风险:政府出售资产给你,你敢要吗?政府有各种理由把它再回收。最后,资产的增长跟不上债务的膨胀,地卖完了怎么办。
这里也许会有第三条道路:政府官员的新一轮下海潮,这是国资出售中的官员MBO(管理层收购)。回想乡镇企业和国企改制的经验,今天移民的企业家和造成IPO堰塞湖的排队企业中,有多少是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的呢?
第三点,现代社会里,政府的债务要还总是可以还得起的。金银货币时代,政府也受货币的约束,但现代社会是法定货币(fiat
money),政府掌握的印钞机总是可以开动的。发行货币还债可以从资产和负债的两个方面减少债务:资产方面造成抬高的价格泡沫,负债方面通过抬高折现率降低负债的现值。但是,这样做有社会后果,想想民国的金元券和1989年的通胀后果。政府要在怎么还债和负面的社会后果之间找个平衡。目前地方政府在倒逼中央印钞,而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在这里不完全一致。(未完待续)
相关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