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银行股的寻宝游戏

2013年09月24日 08:20 来源于 财新网
香港的银行业竞争激烈,绝对是英雄之地,如果潜在收购者都是内地企业,他们的算盘是怎样打的?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陆庭龙)笔者在香港的银行业工作近30年,从初级交易员的岗位做起,后来成为资金部主管以至现在的私人银行家,我个人的感觉是银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工作的压力愈来愈大,每天上班都须高速运转。我身边的同事和相识多年的行家们,其实都有着相同的想法。

  近期围绕着香港和内地银行的新闻,我们在局内看,觉得银行业的吸引力今非昔比;但在局外人看来,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继5年前内地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收购香港老牌华资永隆银行后,这场寻宝游戏一直没有停止。9月中旬,永亨银行大股东冯氏家族及纽约梅隆银行证实与第三方正就出售股权一事又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香港本地中小型银行被收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留意到一个趋势,收购者的背景从内地银行运营商渐渐变成非银行业的企业。早前传闻广州越秀集团计划收购香港创兴银行,越秀集团和中国人寿这些企业皆没有在内地营运银行的经验。招商银行可以归为股份制银行,但越秀和中国人寿都是国企或跟地方政府企业有关的,这背后的故事又该如何说起?从投资的角度考虑,会有怎样的启发?

  香港的银行业竞争激烈,绝对是英雄之地,如果潜在收购者都是内地企业,他们的算盘是怎样打的?这些有实力进行海外收购的内地大型银行,每一家的P/B皆低于2倍,而且是贴近一倍的水平,从投资的角度考虑,他们来香港收购一间银行并付出2倍以上的市账率,真的没有诱因,倒不如回购自家的股票。现今非银行业的内地大型企业对香港本地银行业产生兴趣,笔者不知道它们心里的盘算,但近期的一些市场发展可提供一些参考。

  内地推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具体方案仍未公布。与此同时,内地也出台成立地方民营银行的办法,鼓励地方金融平台的建立,促进各方资金透过小型民营银行的平台,向地方上的小微企业和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在整个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借力政策利好,是大有可能的,他们对参与银行业的积极性亦大大提高,收购香港本地银行应该是策略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纯为作者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之用,恒生银行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对本文之任何资料或意见之准确性并无作出任何明示或默许之申诉或保证。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