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特派伦敦记者 倪伟峰
自叙利亚危机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在对待阿萨德政权的态度上备受媒体关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成员,中俄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叙利亚危机的外交走向。然而从目前中俄两国的反应看,两国在处理叙利亚危机的态度上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在对待外来势力干涉,并要求某个政权下台的问题上,中俄的态度一贯十分清晰。2011年,当西方国家在利比亚上空设立禁飞区时,中俄两国就曾表示强烈不满。但在叙利亚问题上,中俄两国态度的根源有着本质不同。俄罗斯的反对是因其在叙利亚有诸多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但中国却不然,北京反对西方介入态度的主导思想是中国外交一贯的“不干涉原则”。
过去,“不干涉原则”让中国赢得了不少尊重,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后,中国不诉诸武力与英美联合推翻萨达姆政权,又相继爆出丑闻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自2011年利比亚事件以来,“不干涉原则”在国际舆论中引发了不少争议。
在卡扎菲政权倒台前,中国曾对美国和北约在利比亚上空设立禁飞区表达不满。当时,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保东在联大投了弃权票。但当卡扎菲政权即将溃败前,中国的立场发生了鲜明转变。2011年6月,中国表示愿意与利比亚反对派接触;8月22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马朝旭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希望在利比亚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两个月后,卡扎菲退出历史舞台。
表面上,中国和俄罗斯在对待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一致。自叙利亚危机一开始,中国与俄罗斯三度否决联合国决议。但从中国近期的举动来看,其对叙利亚问题的处理已经和俄罗斯有着不小区别。
正当俄罗斯高调表现出和阿萨德同一战线,普京在媒体上以卫道士的形象与美国参议员麦凯恩大打宣传战之时,中国已经试图将其角色从坚决的“反对者”向低调的“平衡者”转变。这一变化尤其值得外界关注,因为它不仅显示出中国对叙国局势走向的判断,也是对官方近日表态“愿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的诠释。
从外交语言上看,中国依旧强调地区稳定,并不主张外来势力干涉他国内政。正如中国外长王毅19日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演讲中所言,“只有政治解决才是化解叙利亚危机的正确出路。”在这场备受华盛顿关注的演讲中,王毅呼吁早日召开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使叙问题重回政治解决的轨道。”
但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和叙国反对派进行了接触,希望协调各方利益,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叙利亚“全国对话联盟”代表团一行6人于9月10日访问中国。该组织虽和西方承认的“叙利亚全国联盟”不同,但它呼吁改革,希望国家政治平稳过渡。这种做法不仅让中国区别于俄罗斯备受诟病的公开对抗,也能保持“不干涉”基本原则,让北京在未来叙利亚局势变化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