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黎慧玲)中国政府以往通过激进的刺激政策,将经济增长人为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种做法将日益徒劳无功、代价高昂并最终造成大量浪费。标准普尔9月25日的研究报告提出这一观点。
标准普尔预计,2013年及以后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仅为7%-7.5%,并认为这一水平将成为“新常态”。这与2000-2011年平均远高于9%的增长率形成对比。
标普当天发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必要且目前更可接受》报告提出,尽管经济增长放缓根据某些指标将使中国经济更加可持续,但仍需要将经济增长动力转向消费,而这一趋势尚未出现。
这份报告还提到,中国将继续对全球GDP增长率做出贡献,对全球的贡献超过1个百分点。
标普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日益与发达经济体接轨,中国经济增长注定将放缓,中国新的领导层似乎已接受这一现实。中国经济体内杠杆率的上升,意味着政府更愿意接受以经济增长换取金融稳定性。此外,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和薪资加快增长,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目前在政治上是更可接受的。”
今年7月上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经济运行“上下限”说并作界定,“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通胀。随后,市场对“下限”的猜测不断。各方信息显示,所谓的“下限”是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年度增长目标,即全年GDP增长目标7.5%,新增就业900万。
本月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李克强向中外人士表示,中国经济现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又处转型发展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发展规律。
Gruenwald还表示:“如果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收益就将受损,因此用于支持该投资的信贷质量将下降。如果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过慢,就必须解决发生坏账的问题,现有债务还本付息的能力将下降。”
对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成本,标普今年上半年曾作出分析,2009-2010年间,中国银行业贷款规模增长近60%,使经济免于陷入衰退。但贷款的飙升意味着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上升,从而可能推动不良贷款上升。如果这一假设成真,则中国政府债务负担将增加,因为要消化这些坏账的部分成本。
标普信用分析师陈锦荣承认,上述情况尚未出现,因为截至2012年末,中资商业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率仍低于1%。“中国决策者承认杠杆率最近几年的上升带来风险,但他们认为这种风险完全处于可控水平。”
陈锦荣指出,政府通过财政转移和专门措施来帮助那些财务状况疲弱的国有企业。这些措施可能防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大规模违约,这些平台公司通过借款支持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
陈锦荣表示:“即使这样,我们相信部分此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将出现违约。但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商业银行不会受这种不良贷款的影响出现不稳定。”
标普认为,即使在最好的情景下不良贷款没有出现飙升,也不意味着2009年的经济刺激政策是没有成本的。很可能是经济体中银行以外的其它部门支付了这种成本。这也意味着市场扭曲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