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欧阳银华 记者 汪苏)如何让中国的土地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9月24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行政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正研究》(下称《研究》)报告呼吁放松行政管制,让市场更大程度地参与土地资源配置。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振宇代表课题组发言表示,本该使用市场手段的时候仍然借助行政手段(命令、审批、计划),会造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巨大扭曲。
《研究》称,中国土地资源配置由行政力量主导:农村集体土地进入流通环节必须以政府征收的方式进行,同时城市行政部门是非农建设用地唯一的合法供应主体。
同时,中国政府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偿划拨,一种是有偿出让,是典型的双轨制,阻碍了市场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有偿出让里又分为协议出让以及“招拍挂”出让。比如,商业服务用地和住宅用地,采用招拍挂的方式,价高者得,而工业用地常用协议出让的方式低价拿地。这进一步扭曲了土地市场的真实价格。
这种行政管控和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下,各利益方纷纷采取策略性行为。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强调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的口号下,地方政府大规模土地违法。另一方面,农民也在采取对策。集体土地大规模地违法非农化流转,“违法建筑”和“小产权房”蔓延。并时有农民采取上访、静坐、下跪、自焚等个体或集体行动。
《研究》还认为,这种行政主导引致的价格扭曲,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浪费。从工业用地看,各大开发区仍普遍存在工厂用地铺张浪费的现象。从公共用地看,占地规模巨大的“大学城”和超大型行政办公新区不断涌现。而居住用地受高价拿地成本和容积率的控制,只能高速地向郊区扁平化发展(又称“摊大饼式”)。
《研究》建议,应允许农村集体等土地所有者,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自由地进行改变用途的土地交易,而不应由行政部门先征地,再改变用途。行政部门只有在为了公共利益的用途,才能在市场价格补偿前提下,征收农村集体的土地。同时,政府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时,也应按该使用权的市场价值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