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去年首次突破万亿元

2013年09月27日 08:32 来源于 财新网
2012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298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基础研究的经费占比仍然偏低;经费使用的监督、评价机制尚待完善

  【财新网】(记者 陈法善)中国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在2012年首次超过万亿元,投入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8%。

  9月26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公布《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披露相关信息。

  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为10298.4亿元,比上年增加1611.4亿元,增长18.5%;以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的R&D投入强度为1.98%,比上年的1.84%提高0.1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关晓静在解读《公报》时称,“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我国科技投入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R&D投入强度是国际间衡量一国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研发的执行部门来看,各类企业是主角,其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的四分之三略强。政府研究机构及高校分别占15%和7.6%。

  从经费来源看,2012年中国R&D经费中政府资金2221.4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为21.6%,与上年基本持平。

  《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498.8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4.8%。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相比,该比例仍然偏低。多数发达国家该比例都在10%以上,一些甚至在20%以上。2009年美国和日本的基础研究所占比重分别为19%和12.5%。

  尽管从经费数量上,中国已被列为科技投入大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这些经费投入,特别是财政资金投入的效果仍待检验。

  近年来,伪造、篡改、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屡屡见诸网络报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今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开通报了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

  在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付费刊发等手段下,中国的科研学术论文以惊人数量产生,并在世界达到领先地步,但引用率排名却很低。新华社对科研人员的采访也曾提到,中国尤其是高质量的自然科学方面论文很少。

  2011年初,因存在严重学术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撤销国家科技奖项,收回奖励证书并追回奖金。

  科研经费也会被挪作他用或虚列支出。审计署的中央部门审计发现,2008年至2012年,中科院所属软件所在课题资金中以支付会费、物业费等名义虚列支出367万元;在项目经费中列支办公用房使用费714.88万元。

责任编辑:朱长征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