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最高法明确虚假恐怖信息犯罪入罪门槛

2013年09月29日 11:53 来源于 财新网
入罪标准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司法解释明确了五种入罪情形。未达到标准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

  【财新网】(记者 任重远)9月29日上午,最高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明确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案件的定罪标准。无论是主动编造,故意、放任他人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还是故意传播明知他人编造的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都应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这份名为《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所谓虚假恐怖信息,是指以发生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重大灾情、重大疫情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为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的不真实信息。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入罪标准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未达到标准的不构成犯罪,只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解释》通过列举的方式,界定了五种入罪情形。此外,还保留了一项兜底条款,使得“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也可定为犯罪。

  上述五种入罪情形分别是:

  致使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运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秩序混乱,或者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的;

  影响航空器、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的;

  致使学校、医院、厂矿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断的;

  造成行政村或社区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以及致使公安、武警、消防、卫生检疫等职能部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

  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介绍,司法实践中,行为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后往往会实施传播行为,有的行为人即使编造后没有自行传播,也存在着放任他人传播的情形。因此,编造者无论是否自行实施传播行为,只要编造的虚假恐怖信息实际被传播散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是导致虚假恐怖信息引发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关键。即使行为人本人没有编造恐怖信息,但明知是虚假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也应追究刑事责任。

  在普通定罪标准外,《解释》还明确了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围内酌情从重处罚的四种情形:

  致使航班备降或返航;

  或者致使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中断运行的;

  多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

  造成乡镇、街道区域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这里的“多次”,是指“三次以上”。孙军工强调,三次编制和传播行为必须都达到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定罪标准,才能依据该条从重处罚。

  《解释》还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加重处罚,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具体包括:

  造成3人以上轻伤或者1人以上重伤的;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

  造成县级以上区域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妨碍国家重大活动进行的。

  上述两项标准同样都有兜底条款,供法官针对未能完全列举的其它严重后果,判处从重或加重处罚。

  《解释》还明确了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同时构成数罪的“择一重处”原则。例如,行为人出于勒索财钱等其他犯罪目的,或者通过破坏计算机系统等犯罪手段,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同时构成数罪的,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如果行为人故意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果,则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孙军工称,此次《解释》的出台,除为打击犯罪、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外,也是基于维护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

  他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即时通讯工具等手段编造、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给广大信息受众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危害十分严重。

  最高法院刑三庭副庭长吕广伦也提醒网友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特别是很多人出于无聊,在网络上捏造虚假的恐怖信息,根据我们的《解释》,捏造的虚假恐怖信息不管是个人直接传播的,还是编造了虚假恐怖信息之后没有起到应当保密的措施,致使信息被传播的,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此前的9月9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引起了巨大争议。

责任编辑:秦旭东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