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特色
制造出精致钟表、军刀、巧克力的瑞士,也造出了远超其体量的金融体系。
瑞士Leonardo & Co.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索瑟(Ronald Sauser)说起一个故事。他某次问自己的一位朋友会不会放弃瑞士银行业的服务转投他家,朋友便拿出了一枚瑞郎硬币。“这有什么特别的呢?无非是旧了点儿。”他问。“是没什么特别的,”客户答道,“只是这枚硬币是1825年发行的,到现在还可以在市面上流通。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点。”正是瑞士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吸引了许多投资者。
自1815年确立“永久中立国”原则的瑞士,在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全身而退,是其稳定的基础。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区区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保持了26个州的联邦体制和4种官方语言,以及惯于对大小事务展开全民公投的直接民主制,并不与稳定产生矛盾。秘诀或许在于一个成熟的公民群体。说起瑞士人的“理性”,一个被津津乐道的例子是2012年,三分之二的选民在一次公投中反对将带薪假期从4周延长为6周,恐损伤瑞士经济的竞争力。
经济领域,20世纪30年代瑞士的雇主与雇员之间达成的“工作-和平”协议,亦为劳资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基础,让瑞士“免疫”于欧洲常见的罢工困扰。
稳定、和平和中立,让瑞士成为富豪们托付财产的首选。但近年来,瑞士银行业恪守多年的保密原则,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诟病,瑞士银行业形象也日渐与贪官转移资产、富豪避税等挂钩。2009年,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UBS)因唆使避税在美国受罚7.8亿美元。
金融危机导致的财政困难,让西方国家决心下重手整治避税与银行保密。二十国集团会议(G20)自2009年就对此宣战,称“银行业保密的时代结束了”。瑞士等国也不得不顺应国际大潮,重新审视以往做法。今年4月,瑞士与美国达成协议,将配合美国税务机关为查税目的获得美国公民在瑞士账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