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骆雅洁)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这片近29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新一届政府的改革“试验田”。
大多数外媒最关心的是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尝试。CNBC引用受访经济学家的话表示:“上海自贸区所实施的金融、贸易以及投资改革,很有可能会在几年内推广到全国范围,尤其是对服务行业放松管制及垄断。”随着中国需要转向以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服务行业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美国财经网站Business Insider认为,上海自贸区的主题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的主题非常相似:“中国显然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历史总是极其相似,不难看出这一举动的意义。”该网站文章评论称,与邓小平当初建立经济特区类似,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不仅会是一次政策改革信号,还将承担为接下来的改革提供方向指导。
但英国《金融时报》提醒读者不要过于激动,“现在提出的很多自由化的措施并不是非常实用,虽然人们的期望值很高,但真正实践起来并不轻松。”
《华尔街日报》也分析认为:“监管机构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只适用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领域变革。”文章举例问道,如果客户能够从自贸区内得到更高利率,那么非自贸区的银行将如何留住原来的客户?
英国BBC则分析称,自贸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的防火墙,对此次改革试验十分关键,改革将是“有限而可控的”,但如果在商业上这些改革没有产生对比其他地区的“外溢性”优势,那改革实验本身就变得毫无意义。
提到对其他地区的外溢效应,香港《南华早报》直截了当地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很有可能威胁香港的经济发展:“如果上海自贸区能够简化原来的政策程序,降低成本,那么一些企业将很有可能绕过香港,直接把货物运到内地。除此以外,若自由贸易区足够开放,香港将失去“免税天堂”的吸引力。”
BBC在文章中提出一点疑问:“自贸区实际上可能变成一种象征性的举动:借着正在做事的表象,继续推迟真正的、痛苦的全国性改革——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才是最为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