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社会各界送别于光远

2013年10月01日 11:35 来源于 财新网
无论是早年投身革命的真心真诚,还是后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从来都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当官谋钱,亦不为取悦当权者

  【财新网】(记者 张帆)9月30日,北京,雾霾漫天。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和社会各界近千人前往送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以及前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敬献花圈。

  仪式简单、肃穆。于光远遗体静静地躺在花丛之中。老友、同事、学生,还有慕名前来的敬仰者手执白菊,向老人三鞠躬。老人周围,人们轻轻放下的花朵聚成一座环形“花山”。他们纷纷在老人遗像前再次三鞠躬,表达着对于老的敬意与不舍。仪式结束后,许多人仍不愿离开,目护灵车远去。

  从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青年先锋,追求社会进步的革命者,到新中国建设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的积极组织者,以及当代中国体制改革中思想理论界的代表人物,一生走来,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于光远对真理至纯的追求。

  作为经济学家,在改革开放时期,于光远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他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学者之一,也是较早明确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者。此外,他还广泛涉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被学术界誉为“杂家”。

  9月26日,于光远去世当日,他的老友吴象赋诗一首:“百科全书式学者,九十犹谦常识浅,扭转历史参与人,讲话提纲小平写,幸哉晚年能识君,为我作序有四篇,戏言轮椅飞天下,同游同乐天堂见。”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也敬献挽联:“一生勤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当代亚里士多德。”

  一生追求真理,是人们对于光远至深至重的评价。

  作为老革命的后代,在延安长大的钱行行教授对财新记者这样说:“无论是早年追求革命的真心真诚,还是后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从来都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当官谋钱,亦不为取悦当权者”她说,“于老从延安时代的老革命,到最后思想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他一直在为真理而战斗,他是要被写进历史的人物。”

  经济学家曹思源是于老的研究生,他回忆说:“1979年于光远招收研究生,有一项十分苛刻的条件——提交一篇论文,论文不合格者连考试资格都没有。”他当时提交的是一篇三万多字的《左倾领导路线剖析》,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也属“反动言论”,而于老仍然大胆接收了他。

  作家老鬼回忆说:当年,许多人,包括个别著名科学家和高级官员,相信所谓特异功能,是于光远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也因此被许多人视为眼中盯,受到攻击与打压。但于光远始终不改初志。

  于光远始终关注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他在2008年初撰写的“为邓小平起草讲话稿”一文中说,同那时(1978年)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但是,要实现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的目标,我们面前的道路还很漫长,而且恐怕并不顺利和平坦。“30年前指出的民主不够、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今天并没有完全解决。有的问题根深蒂固,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被称为“地方改革家”的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的挽联和花圈置于追悼大厅的入口处,他这样写道:“于老,您发现了改革的规律,曾给我说改革是对不断产生的阻力的不断克服。”

  “他是一个兼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深切的学术关怀的经济学家”,“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人们这样说。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追忆于光远
责任编辑:杨哲宇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