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何春梅)7月以来的液态奶涨价缺货现象似有持续且愈演愈烈之势。“蒙牛的收奶成本总体上涨12%左右,个别地区涨幅达18%,公司对一部分纯牛奶和功能奶产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整,平均调整幅度约为4.9%。”针对今年以来特别是7月以来的中低端液态奶“缺货涨价”现象,蒙牛相关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由于国内近期奶源供应较为紧张,目前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产品缺货及价格上涨的情况。
乳业专家王丁棉分析认为,导致此次中低端液态奶供应紧张的原因有二,一是7~8月份以来北方个别地区出现了干旱,降雨减少影响了牧草质量,进而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二是原奶市场需求量太大,原奶生产供不应求。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国家对新西兰原料奶粉停止进口也进一步加重了国内原奶供应紧张。
圣元国际董事长兼CEO张亮则认为,近期液奶涨价“很正常”。他在微博上称,散养奶牛近乎绝迹,奶牛小区和牧场的奶根本无法满足需要,“首先是奶牛饲养成本高,低产奶牛不如杀牛卖肉;第二是国家要求奶牛入区,房前屋后养牛户的牛奶没有了出售渠道,牧场又没有几个,总产下降;第三是养牛受累收入低不如打工。”
原奶供应的问题将继续推高乳品的价格。乳业分析人士宋亮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国内原奶价格快速上涨,进口大包装奶粉价格大幅上涨,都将直接影响乳品的价格。王丁棉也曾介绍称,7月份以来的原奶供应紧缺,已经导致国内奶价逼近瑞典。其中8月中旬部分地区的原奶价格已经在4.5元~5元/公斤,而当前已经超过5元。张亮也认为,液态奶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一直涨到低价进口常温奶全面攻占中国。”
此前,有报道称发改委曾就价格上涨找蒙牛、伊利等企业约谈。这一消息被蒙牛相关人士否认,他告诉财新记者称,“十一”国庆节前,确实有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员找到了蒙牛、伊利、三元等企业,让他们保证节日期间的北京市场供应,但并未有价格约谈一说。
对于如何应对终端牛奶价格上涨的难题,业界也有诸多讨论。宋亮称,解决之道在于国家应大力推动规模化发展乳业,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政府对奶源建设的扶持力度。有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无限期叫停了新西兰大包原料粉,若不放开价格低廉的进口大包原料粉,企业只能牺牲中低端牛奶,首先保障毛利较高的高端牛奶和乳饮料的产量。
张亮则认为,政府应该给市场低温产品解绑。“取消禁鲜令,立法保护低温巴氏奶、原态酸奶两种乳品的鲜奶特质,禁止使用奶粉还原生产这两个品种,这是中国奶牛养殖业和本土奶业的最后防线。”
当前,已有不少境外原装进口液态奶进入国内的商超,包括来自荷兰、德国、澳洲、新西兰的利乐包产品等,不过大多是高端液态奶。宋亮称,这部分进口奶的规模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