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述评】中国国家领导人缘何频访东盟

2013年10月10日 17:23 来源于 财新网
中国-东盟关系既有合作的基础,也有不可绕过的问题

  【财新网】(记者 张远岸)又是东盟!继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尼和马来西亚进行访问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身影也出现在东南亚——先是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正式访问文莱、泰国和越南。

  记忆中,中国国家领导人前后脚对同一地区进行访问,在中国外交史上比较罕见,特别是访问的又分别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因此,单从形式上看,东盟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地位显见。

  其次,从访问的内容上看,除了强调中国-东盟关系的“黄金十年”外,李克强抛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2+7合作框架”,即强调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以及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并辅之以推进合作的具体措施,比如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本地区金融合作和风险防范、稳步推进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

  作为中国政府东盟政策的宣示,这一合作框架虚实结合、涵盖广泛,既针对了双边关系的利益汇同点,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区金融和合作,同时也回应了关系中的不睦部分——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从共同利益方面出发。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亚洲国家在2010年至2020年共需8万亿美元的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和2600亿美元跨国建设。行业分析称,仅从昆明到老挝首都万象修建一条铁路,就需要超过60亿美元,相当于老挝一年GDP总量。而此前习近平在访问马来西亚时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想,正是响应了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瓶颈的问题。中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大国,既有经验亦有资金,作为紧邻的东南亚国家,因此成为中国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

  再比如区域金融合作,李克强在“10+1”领导人会议上指出,中方建议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试点,以降低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发挥好中国-东盟银联体作用。强化清迈倡议多边化合作,尽快完善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库操作程序。中方愿为东盟国家货币当局和其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提供便利。

  1997年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甚重的东南亚诸国,迄今对当年的危机心有戚戚,并对当时IMF强硬的立场诟病连连。在这种背景下,堪称迷你版IMF的“清迈倡议”应运而生。而在欧债危机、美国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东亚国家加强金融自保的需求更甚于前,此时加强外汇储备库的操作,可谓应景。

  当然,中国-东盟关系并非坦途一片,其中既有东盟部分国家与中国的领土龃龉,也有东盟自身身份认同所产生的迷离感。

  目前,东盟内部与中国在南海存在争端的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后两者与中国的争端相对温和,这也是为何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对两国进行了访问。也正是因为东盟内部在对华关系上的分歧,导致去年东盟峰会罕见地未发表联合声明。

  而相较领土争端的激烈性,对中国-东盟关系造成更持久“利空”的是东盟自身的身份演变。2003年10月,东盟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将于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其三大支柱分别是“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之后东盟国家将此时间表提前到2015年。

  众所周知,东盟内部本身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文化宗教各异。既有新加坡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也有老挝、柬埔寨这样的贫穷国家,既有马来西亚、印尼这样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亦有泰国这样的佛教国家。而在缅甸进行民主过渡前,缅甸的东盟身份一度遭到质疑。此外,拥有2.4亿人口的印尼,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令人瞩目,对东盟身份认同不以为然,以单一身份位列G20之中,与东盟平起平坐,而诸如菲律宾等国,国小民弱,对东盟的身份尤其看重。

  因此,在内部差异化如此之大的地区建成共同体,难度之大可以想见。简单谈论中国-东盟关系,略显单薄。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由于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特别是在经济上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锚,试图以此形成高于一般自贸协定的区域自贸区。但在中国方面,虽对TPP持开放态度,但更看重以东盟峰会成员国为班底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而非TPP的12个国家。

  对于这两个区域一体化版本的看法,东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印尼外长纳塔莱加瓦(Marty Natalegawa)就表示,印尼目前仍然把通过东盟推动RCEP进程作为首要目标,对TPP将保持密切关注,并确保印尼利益不会被忽视。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则对TPP相对热情。鉴于此,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难免磕磕碰碰,而非一如想像中美好。

  但对中国而言,东南亚绝对是外交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地区。这一点可从日本安倍晋三首相就任后频繁的东盟外交看出,中日加大在东南亚的争夺已经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讲,主席刚走、总理即到也就不难理解。

责任编辑:黄山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