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省出现强降雨天气。其中宁波余姚市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70%以上城区被淹。据当地政府通报,全市83万人受灾,所幸还未接到伤亡报告。
余姚这类少灾地区该如何建立预警与救灾机制?目前的救灾机制有哪些缺失?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原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余姚特大水灾并非频发,几十年才一遇。像这种非灾害频发地区,本无需建立大型应灾储备库,因为会造成物资闲置。而小的县市和少灾地区没有足够专业的救灾装备,就要靠中央设立各大型区域指挥部集中调度,再和地方具体对接。
对于中国目前的救灾机制,王振耀认为,首先,预警机制缺位,没有专业化预案。他指出,应建立预警机制,形成法律法规,规定与气象预警相对应的公民出行范围、道路及公共交通封堵范围、需储备物资和紧急转移区域等。预警机制其实就是在灾害发生前,发布有效信息,促进全民提前行动。
其次,缺乏整体协调机制和机构。他认为,应设立国家减灾局,再按灾害发生情况建立区域性或流域性的指挥部、储备库,例如,在江浙一带、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就可分别建立两个点。救灾时,先由中央集中统一调度,启动大型救援队伍、设备、物资等,再由地方政府具体接洽组织。
(财新实习记者 徐巧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