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韩晓梅 记者 任波)一则“郑州市摊派指标寻找精神病人”的消息引发热议。郑州市卫生局10月9日做出回复,称该指标不是强制性工作任务,当地按常住人口比例对“重性精神病人进行筛查管理”仅为指导性指标。而此前有专家对财新记者表示,此类筛查的指标应远低于实际发病率(采访全文参见“【对话名医】于欣:中国精神病医生缺口巨大”)。
郑州方面称,发布指导性指标目的是提高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的发现率和管理治疗率,降低发病肇事肇祸现象发生。原卫生部在2012年7月印发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管理考核评估方案》,要求以省或地市为单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检出率应至少达到2.5‰。2012年9月,郑州市卫生局下发文件,规定各辖区筛查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任务数不低于辖区常住人口数的2‰。该做法受到舆论批评。
目前,郑州在筛查诊疗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激行为,尚待进一步调查核实。但郑州卫生局承诺,将进一步规范筛查管理行为,对诊断进行复核,如发现弄虚作假的个人和单位,将严肃处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今日的发布会上也回应称,重性精神疾患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工作不能简单的层层分解,将患者发现和报告的任务简单摊派分解到社区,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卫纪委关于重性精神疾病相关工作规范的要求。
据财新记者了解,郑州市在社区开展筛查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行为,属于“686”项目的一部分。“686”项目正式名称是“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自2004年酝酿启动。郑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自2010年在巩义市、金水区和二七区三个示范项目县(市、区)开展,2012年扩大至全市范围。
传统意义上的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四类。中国出台的《精神卫生法》为便于管理,将癫痫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也纳入“严重精神障碍”。根据“686”项目,慢性、恢复期的重性精神病人将纳入社区管理,完善健康档案,由社区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等服务。
此前,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国家指导组督导组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于欣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专门介绍过项目的实施情况。他介绍,根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开展的“流调”(流行病学调查),中国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基本上恒定,这是由重性精神病遗传度大的发病规律决定的,国际国内发病率相当,都是成年人口的1%左右。而中国总体上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学界公认已超过17%。
于欣表示,给各地规定的重性精神病人筛查指标,是按照人口基数和重性精神病的发病率给出的,并且制定的标准很低,应当远低于实际存在的病人数量。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卫生防治科科长杨勇超在接受财新记者电话采访时也透露,迄今为止郑州市“686”项目上报了1万多名确定诊断的重性精神病人,按照重性精神病在全国的发病比例,上报数字与郑州市800多万人口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杨勇超介绍,在基层工作中,社区筛查工作很难开展,首先有些患者在医院登记的是假名字、假地址,即便医院能够提供档案记录,也是虚假记录,无法配合社区筛查。另外,在社区筛查中发现,只有病程较长、年纪较大,家中无人照料的精神病人相对比较配合社区调查,愿意被纳入社区管理;青少年、中年患者筛查难度很大。负责筛查的社区人员甚至连入户都有困难,很多人存在忌讳心态,不愿意配合。如果筛查发现病患,但对方拒绝提供真实信息,或仅仅提供不完整信息,也无法纳入系统管理。
杨勇超说,重性精神病管理系统网络信息要经过几道审核,要求非常严格,社区发现疑似病人,将由专业医院人员前往社区进行复核诊断,并给出诊断意见。
于欣教授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强调,目前治疗手段、药物手段的改进让重性精神病人生活在社区也能够得到较好的病情控制。国外从60年代开始尝试社区管理,由社区来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在症状控制的情况下,病人能够保持相当的社会功能。
“需要住院的病人大约占重性精神病病人的10%到15%,病人急性症状得到控制之后,不必长期住院。很多病人的药物治疗效果很好,早期获得治疗,及时就医就诊,恢复社会功能的机会也越大。”于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