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吴红毓然)10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中国必须对影子银行活动实施更严格的审慎监督,并通过持续的金融开放政策,比如放开存款利率等,来消除监管套利动机。
在中国,金融业的快速脱媒,使得在2013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在新增信贷总量的份额下降到55%以上。报告认为,这种趋势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及更市场化的贷款和投资产品的引进,但非标准化产品的激增也加大了风险。
报告指出,影子银行信贷的增长过快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关键漏洞。其一,许多新的资金渠道受到更少的调控和监管。比如信托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联系紧密,但其所受到的监管很少。而地方融资平台及地产行业的财务可持续性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其二,影子银行活动缺乏市场披露。按理,违约的可能性是信用风险定价的要素,但是在中国,高风险公司贷款和储蓄产品均有隐性担保和救助保证,这容易引发了道德风险。
最后,影子银行严重依赖银行业务。报告指出,金融创新虽然表面上降低了银行的作用,但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仍然深深介入了许多新形式的信用中介,这些资金的配置也未被详细披露。例如,一些信托公司依靠银行成为借款人。
“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是一项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报告指出,中国需要控制大范围的信贷增长,以抑制金融稳定风险。
报告指出,近年来,银行对公业务的借贷危机已开始飙升。中国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受产能过剩等影响,企业盈利下降,但是企业杠杆在不断增加。“毫无疑问,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会影响到银行的信贷配置,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据报告,2013年初,中国信贷规模重新加速,广义上的信贷增长同比增22%。这可能预示着信贷快速扩张,资产质量显着恶化。
同时,需要引入违约风险定价机制。报告认为,需要纠正“隐性担保”这种普遍认识。“如果信贷损失不是由贷款者和储蓄者来承担,国家就会面对庞大的、不可预见的财政成本。”报告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