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明克胜)在美国,大学学费的逐年飙升已经使美国人欠下的助学贷款高于信用卡欠款或车贷。美国的大学生们刚毕业就背着高额债务迈入惨淡的就业市场,迫使有的本科应届生当上了咖啡厅员工勉强赚些生活费和房租。那些法学院毕业生们的债务则更重——烧了十几万美元读出来的法律硕士学位也没能让有些人逃离端盘子的命运。这就是新一代的美国年轻人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很大程度上说,助学贷款的泛滥催生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泡沫。
美国政府学生助学贷款项目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贷款缴纳学费(2006年以后,学生几乎可以无限制地贷款来攻读硕士博士生学位),但却没有同时对学校所收的学费做出任何要求,导致美国大学学费出现逐年快速增长的现象。
而且美国现行的助学贷款体系没有促使学生或者学校去区别对待不同“性价比”的课程项目——比如护理学专业可以保证就业且收入不菲,而昂贵的法学项目却良莠不齐,很多就业前景堪忧。这就好像2008年起源于美国房市的次贷危机——越来越多的贷款无差别地放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攻读那些偿还能力较弱的专业,这样大量的次级贷款在教育市场形成了信贷泡沫,就像房市一样,并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危机似乎即将爆发。美国全国的助学贷款拖欠率已经升至13.4%,创下了20年来的新高。学生们也开始有意回避那些学费昂贵,但“钱”途渺茫的项目。法学院申请人数的一落千丈(2013年相比2004年下跌了43%)便是这种趋势的缩影。
随着来自本土学生的学费收入锐减,预算红灯高挂的压力使很多美国大学挣扎求生,另辟蹊径。不少法学院为了吸引生源,不遗余力地逐年降低录取门槛。 然而,这种以降低录取标准为代价来扩充收入的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有一些大学就此逐渐堕落为文凭工厂,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在美国260余所的大学和学院中,学生的毕业率甚至不及他们的助学贷款拖欠率。
还有,很多综合性大学疯狂地招收国际学生,不顾一切地堵住预算的窟窿。一些大学在国际生源上发掘出一座扩充收入的富矿,利益的驱使也促使一些堂堂高等学府做起了不那么体面的勾当。2012年,位于北达科达州的迪金森州立大学(Dickinson State University)就爆出了这样一起丑闻:国际生录取委员会故意放水,招进了一大批不合格的申请者;几百个国际学生尚未完成学业,大学便让他们“轻松”毕业。
对希望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什么?首先,多加小心。许多美国学校的确给外国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但也有部分学校所关心的只是让学生多掏腰包,而不是提供教育。所以认真遴选学校,尤其注意那些在短期内大规模扩招国际学生的学校。
其次是,讨价还价。不要以为学校告诉你每学年学费要4万到5万美元,就真得付这么多钱。有一些排名不太靠前的美国高校(注意,不是那些特别有竞争力的)可以与学生商量学费价格,为了招满生,他们甚至能少收好几千美元学费。所以,多申请几所学校,多拿几份录取通知书,再借此在学费上大力砍价。
对美国高等教育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它需要真正的改革。不择手段的吸引生源,盲目地生产一批又一批的学位来填补财政缺口并不是图谋变革的姿态。
美国的助学金项目需要系统性的改革以抑制高等教育成本的飞涨。自由派可以推荐政府出台助学贷款资质审批的规定,使学校获取助学金的资格与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即偿还能力)挂钩。最近奥巴马政府的名为“学有所获”(gainful employment)的提案规定,有盈利性教育机构应当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有能力偿还其助学贷款,否则将禁止该教育机构使用政府助学金项目的资格。该提案算是在改革的正道上尝试着迈出了一步。总统8月22日表示,他会在未来的改革中让联邦助学资金更广泛与学费数额,学校的毕业率挂钩未来可能会推动更深远的变化。
保守派也可以提出助学贷款市场化改革方案。采取措施限制针对研究生和博士的Grad Plus补充助学金计划(该计划由美国教育部发放低息贷款给攻读硕士或博士的学生,以资助他们来交昂贵的学费),从而让那些就业前景惨淡的法学院项目在设定学费时考虑市场的压力。
美国在20世纪末的教育政策旨在普及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然而政府助学金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脱离了当初的政策初衷,
结果反而害了下一代年轻人,耽误了他们的前途。教育改革的停滞不前终将会导致年轻人债台高筑,人才资源配置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对美国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翻译:实习记者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