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黄山)没有魔鬼哪来天使?201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总部位于荷兰海牙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根据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声明,作为1992年-1993年通过的《禁止化武生产和储存国际公约》的执行机构,成立于1997年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通过核查、摧毁等方式,努力实现化武的销毁。目前,已有189个国家签署了该国际公约。
由于公约和该组织的存在,化学武器的使用已经成为国际战争/冲突行为中的大忌,从而将“一战”以来化学武器的频繁使用置于道德/法律的十字架下,有效地减少了这种致命武器的对人类的戕害。
不过,真正令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摘获今年和平奖的,恰恰是硬币的另一面——被指控对国内反对派使用化武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坦率而言,没有叙利亚内战中化武的动用,该组织最多只是一个普通的存在,而不会成为国际焦点。
禁止化武组织的主要机构包括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和技术秘书处。其中,缔约国大会为该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执行理事会由41个缔约国组成,监督技术秘书处的各项活动,并对缔约国大会负责。以总干事为首的技术秘书处负责组织的日常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根据《公约》对化武销毁和化工设施进行核查的视察局。
对比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奖项,和平奖的得主往往出人意料并争议颇多。以去年得主欧盟为例,颁奖委员会认为欧盟在帮助战后欧洲实现世纪和解、消除战争威胁、并最终实现一体化方面贡献巨大。但亦有批评声指,欧盟并非描述中般完美,欧元危机所展现的欧洲裂痕、欧盟作为政治整体的无力感、以及传统如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挥之不去的质疑,都使其获奖未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更大的批评或许来自更早之前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奖。批评者指,当时奥巴马上任不久,寸功未建,且日后多项未兑现承诺证明委员会的“走眼”。
不可否认,相对自然科学奖项相对容易衡量的尺码,和平奖和文学奖这样仁智互见的奖项往往更难评定,引发争议也不足为奇。也许,衡量挪威和平奖委员会判断是否正确的惟一尺码,就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