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兴业信托总裁林静:泛资管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2013年10月12日 17:54 来源于 财新网
转型和差异化是信托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

  财新记者 刘卓哲

  截至今年6月底,信托资管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增速惊人。然而,实体经济发展前景尚不明朗以及泛资管时代的到来,信托环比增速和信托回报率走低已成趋势。

  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已经在涉足信托业务,而基金子公司在资本金要求上处于几乎不受约束的状态,这更使得基金子公司处在野蛮生长的阶段。

  在信托规模迫近10万亿关口、制度红利逐渐消逝的时点上,信托公司面临着转型和创新的双重压力。虽然,央行在今年8月决定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文件中提及信托公司仍为主要的信贷ABS的受托机构,但券商抢滩已成趋势。

  信托行业的危机挑战着信托业者的智慧。近期,财新记者采访了兴业国际信托总裁林静,谈信托业的竞争、通道业务的前景、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中信托业的机会。

  财新记者:前几年信托业借银行通道的制度红利得以跨越式发展,当下银行系信托这项“传统优势”的空间还有多大?

  林静:严格来说,信托借银行通道或者说信托给银行当通道,本身并不是制度红利,而是“分业体制下逐步利率市场化”红利的一个表现。红利的受益者也不仅仅是信托公司,而主要是银行、企业和银行理财的客户。同时,银信合作对近几年信托规模的不断攀升起到了支撑作用,这是银行本身的货币金融只能所决定的,其他金融子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银行合作。

  财新记者:兴业信托依托银行系背景,未来ABS是否会成为主营业务?银行系信托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林静:银行系信托在银信合作业务上有独特优势,这是此类公司的资源禀赋。既然是禀赋,那一般而言,其潜力就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可以持续挖掘的。随着银行对资本经营的精耕细作,对实体经济的综合化服务,对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服务创新等新要求的提出,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领域,发挥资产隔离、跨领域投资和受托管理的一系列功能就有更广阔的空间。

  银行系信托公司由于对银行经营的理解比较到位,在风险文化和团队特征方面与银行更为接近,因此更有可能使得合作进一步升级。这其中就包括ABS这样对信贷资产进行加工、转让和证券化的业务。当然,这项业务在近期主要还需看政策的开放程度,但资产证券化业务一定会成为信托公司长期坚持的主营业务之一。

  财新记者:目前,信托业虽然资产规模在膨胀,但环比增速已经放缓。兴业信托今后在创新发展上有什么具体策略吗?

  林静:兴业信托的目标是以金融市场服务商为基础、建设有特色的综合化信托机构。这个定位决定了我们创新体系在产品线条上是以金融同业为特色的。我们制定了比较系统的与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和优秀私募机构合作的方案,与一流金融同业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紧密合作来促进挖掘创新的需求,调整创新的方向。

  具体说,我们产品的创新,就是由创新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合规和审批部门,设计相应模式,完善实施方案,最后在业务部门的配合下实现首单落地。这之后还要经历业务管理机构的评估和提炼,在全公司范围推广这个业务模式。

  财新记者:“转型”和“差异化”是今年金融行业的热词,到底要怎么样转型,怎么样差异化?

  林静:转型和差异化是信托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信托公司的基本商业模式是以信托原理为制度基础,以受托责任为约束机制,以金融牌照为进入门槛,以及由这三个点为支撑的信托计划为盈利工具。泛资管、泛信托、放松管制等背景下,信托公司很难独享这个商业模式。特别是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他们在不少业务上甚至比信托公司更像信托公司。

  兴业信托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综合性的信托机构,路径可能和理论上的资管机构或财富管理就有所不同,而是以打造金融市场服务能力为基础,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客户和私人客户群体。

  财新记者:如何应对券商资管以及基金子公司对传统信托业务的冲击?

  林静:通过对三者的优劣比较,可以看到券商资管业务具有四大优势:资本占用少、流动性好、团队素质高、自建渠道多;但同时也有四个劣势:不熟悉信用风险管理、不能完整开展信贷业务、小集合无法直投、专项计划审批严格。

  基金子公司的优势在于几乎没有风险资本的约束,而在设计上与信托完全一致。其缺陷则是资产隔离的法律性质不够明确,以及风控体系尚不健全。

  从金融脱媒的角度看,信托公司的监管制度保护门槛必然完全消失。信托公司必须提成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的投资管理能力,提高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另外,信托公司还应当大力拓展土地流转、公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扩大信托机制的应用范围。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