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10月10日公开表态,阿里将不会选择香港上市(参见财新网报道《阿里巴巴决定不选择香港上市》)。
陆兆禧的表述很有些义形于色,“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因此,目前阿里集团还未就最终上市地点做出选择,只是将香港排除在外。
不过,率先打出“拉黑”牌的其实是港府。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9日在立法会回应议员质询时指出,为保障投资者利益,香港无意改变同股同权的原则,因此港交所也无意就引入不同股权制度咨询市场。由于同股不同权正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主张的上市结构,此举可以让持有少量股权的阿里管理层在公司上市后,仍能掌握董事会控制权。陈家强的表态,相当于向阿里表明港府绝对不会让步。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阿里宣布放弃选择香港上市,尽管国内媒体人声鼎沸,香港舆论却风平浪静,鲜见评论。除了11日《信报》以头版报道,其他媒体均没有放在显著位置,似乎对于阿里的决定早已有先兆。
港府的公开表态,在早前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的财新专栏中,可寻到蛛丝马迹。港交所曾公开表示,欢迎阿里来香港上市,不过上月底,李小加突然撰写“奇文”——《投资者保障杂谈》,以叙述梦境的方式,分饰多角,讨论是否应豁免阿里巴巴以所谓“合伙人制度”上市,说理精当,层次磊落。明眼人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所谓传统先生和道德先生。
李小加在文中说到,声势豪迈的是传统先生,他非常满意香港现有的市场体制,完全不觉得有必要改变。“香港的体制长期以来运作非常顺畅,为什么现在要改变?这里的市场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我们的投资者保障机制出了名的好。香港的《上市规则》十分清晰,谁想来香港上市都一视同仁。”
传统先生更认为,对于香港来说,吸引发行人来上市集资完全不成问题,香港也不曾为任何公司妄开先例。这次为何要改变?
李小加还谈到,“谁也不敢公然反对”的是道德先生,因为他永远是对的。道德先生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一股一票就是了,毋须再讨论!你凭甚么声称创办人可以享受特殊待遇!为了赢得一两家大型公司,你就要出卖香港精神?那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声誉何存?香港的体制就是这样,不喜欢的人大可以卷好铺盖走人。”道德先生还说,“香港交易所为什么会考虑这个方案?是不是中国政府要求的?”
这两个声音都似曾相识。
“传统先生”代表了香港监管界的主流。一名接近香港证监会的人说,问题的关键在于,香港从官方到市场,修改规则既非急务,亦不是大势所趋,因而应者寥寥。在这种环境下,仅靠阿里的个案来撬动规则的变化,显然缺乏足够的外部支持。
香港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在监管和市场发展的平衡中,近年来更多的重视前者。监管人士相信只要把市场秩序建设和维护好了,投资者就自然会来,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过去几年,香港证监会一直扮演着“有牙老虎”的角色,尤其在打击内幕交易等市场失当行为方面,更是屡出重拳。在维护市场公平和保护小投资利益方面,去年上市公司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证监会更是开先例,动用法律手段,首次令公司回购股东股份,以保障小投资利益。这些都使得香港证监会在国际市场上声誉日隆。
“道德先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正如李小加文中所言,只要一提到中央政府压力,就会导致舆论“一面倒”的局面,任何人与之颉颃都只会自讨没趣。李小加在博客中曾建议就阿里上市展开公开咨询,即请出“程序先生”。不过政府似乎并无动议,陈家强更是直接公开否认。港府的考量也许是,公开咨询不仅程序繁复,且同股不同权的结构有违道德先生提出的“香港精神”——即公平。
当然,对于阿里上市一案,市场亦有其自身的考量。阿里巴巴旗下的B2B业务以前曾经在香港上市,后被私有化,整个过程基本上是高开低走,少有投资人赚钱,这也令阿里此番的上市计划缺乏投资者的有力支持。“从过去的历史看,阿里过于精明,现在上市又是估值高点,投资者跟风未必能赚到钱,这也是市场不够热情的原因之一”,一位香港基金界人士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