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韩晓梅)“沉着冷静、少言、不争辩、不同意不签字。”这是民间组织中国精神医学使用者与幸存者网络为遭遇精神疾病非自愿收治者提供的“自救攻略”。
该民间组织认为,目前在司法、社会服务、医疗服务等方面,仍然对精神障碍者的保护和支持有很大的缺失。为防止滥用精神医学侵犯公民权利,促进精神障碍人士权益和福祉,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该民间组织发布了《精神医学体验报告》。
报告系曾经历非自愿精神医疗当事人的多年经验总结,旨在普及精神医学常识,搜罗法律法规,提供自救攻略,书写个案维权心声。报告中为可能遭遇精神疾病非自愿收治的人提供了“自救功略”,建议如果被强制收治和误诊误治,在所有诊疗过程中注意录音、录像,并留存书面证据;由亲友陪同,凭当事人身份证向医院方要求复印并封存病历;必要时发微博曝光等。“提高个人博弈能力,才能促进更好的人本医疗以及精神卫生的法治化。”
“自救攻略”中还提出,如果存在“非自愿收治风险”,可事先与律师签订《预先委托授权书POA》。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向,预先委托自己信任的人作为代理人,在特定条件成就时由委托代理人代为行使指定之民事事务,在立约人行为能力丧失或被提出质疑的时候生效。
报告指出,司法精神病鉴定存在失真和救济不完善的情况,公民接受精神医疗和自救的前提是充分了解相关医疗和法律知识,一旦被标签为“精神障碍者”,维护自身权益仍困境重重。
民间组织中国精神医学使用者与幸存者网络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一个以精神医学使用者和幸存者为主,多种专业人士做外围支持的互助与倡导网络。所谓“使用者”系认同精神医疗有作用的人,“幸存者”则是认为不需要但曾经历非自愿精神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教授表示,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规范服务”是前提,“维护权益”是目的,“发展事业”是目标。遵纪守法、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利以及“知情同意”的权利是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只有规范精神卫生服务和维护患者权益,才能使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