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崔筝)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最终签署《水俣公约》,2013年10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日本熊本市主办的《水俣公约》外交大会闭幕。这意味着全球共同控制汞污染的联合行动再次迈进了一步。
由环保部牵头的中国代表团参与了历次谈判和签署过程,中国是首批签署国之一。亦有观点认为,这份几年内将生效的国际公约将给中国带来空前巨大的限汞压力。
根据《水俣公约》条款,缔约国到2020年将禁止生产、进口和出口加汞产品,例如,部分电池,某些荧光灯,部分加汞医疗用品如温度计和血压计等。
来自小规模采金和燃煤发电站的汞是全球最大的汞污染来源。缔约国政府在《水俣公约》中商定,各国将在条约生效之日起三年内制订减少、并逐步消除汞的国家计划。
公约还将对来自大规模工业工厂的汞排放和释放采取各种控制措施,比如燃煤发电站、工业锅炉、废物焚烧设施和水泥熟料设施等。
此前,有研究人员指出,中国汞污染防治与《水俣公约》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如燃煤工业汞排放、水泥行业汞排放以及城市垃圾焚烧汞排放等标准尚在制定之中,而燃煤锅炉和燃煤电厂是中国最大的汞排放源。
目前,中国是世界仅有的两个仍然从事初级汞矿开采的国家之一,汞在聚氯乙烯(PVC)等行业大量使用。此外,中国国内污染防治还面临着诸如政策法规不完善、涉汞标准陈旧、汞污染监测方法不健全,监管管理对象、内容不明确,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
《水俣公约》于2013年10月10日开放签署,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环境条约。其最终内容已于2013年 1 月由各国政府商定,是近十年来环境与健康领域内订立的一项新的全球性公约。该公约在经过50个国家的政府批准后,有望于2016年生效。
该项公约的签署地,正是上世纪中期以悲剧性的中毒事件唤醒世人对汞污染重视的日本水俣市附近。几十年前,该市许多居民在食用了来自水俣湾受到汞污染的海鲜后中毒,这种由严重汞中毒引发的神经综合症被称为命名为“水俣病”,引发国际关注。
《水俣公约》针对使用、释放或排放汞的一系列产品、工艺和行业订立了各种控制和减排措施,还对汞的直接开采、汞金属的进出口以及汞废物的安全储存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水俣公约》将保护人类并提高世界各地数百万民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那些最脆弱的群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向外交大会宣读的一份电文中表示。
“签署《水俣公约》对于我们实现保护世界永远免受汞对健康造成的毁灭性后果具有长远意义。”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表示。“汞是引发重大公共卫生关注的前十位化学品中的一种,这种物质能够扩散到、并在跨几代人的时间里长期留存于生态系统,对暴露人群造成严重的身体疾患和智力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