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述评】IMF年会有哪些热点

2013年10月12日 18:12 来源于 财新网
美国债务违约、量化宽松政策退场、新兴市场经济放缓成为今年年会的焦点话题

  【财新网】(特派华盛顿记者 唐家婕)每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总有两三个热点话题在各种会议中重复出现,今年不例外。美国债务违约、量化宽松政策退场、新兴市场经济放缓是各场讨论中的主角,欧债危机的话题几近销声匿迹。

  对全球风险,IMF半年一次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定了调:一是美联储缩减或退出宽松货币政策(QE)的步伐,二是包含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如何走出增长放缓的困境。

  偏偏年会召开时刻,美国面临着17年来首度的政府暂时关门;更急迫的是,由于两党分歧严重,如果无法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将在10月17日前后债务违约。这让美债问题成了年会最受瞩目的焦点。

  各国财长在记者们的追问下纷纷表态。智利财政部长拉莱恩 (Felipe Larraín) 说得明白:“这件事和大家都有关系。虽是美国的问题,但最终会抑制美国经济的复苏,严重冲击世界各国。”

  世行行长金镛也回顾,2011年的美国预算政争中,虽然问题最后和平落幕,但开发中国家在后续的几个月中,承担市场动荡的后果。

  持有巨额美债的中国代表态度特别受到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点明,中国需要稳定的全球经济环境,市场不喜欢不确定性,希望美国拥有尽快化解问题的智慧。

  或许是同样的问题连出现几天,在一场探讨世界经济趋势的分组会上,主持人开头直说,“这场会议我们要到最后几分钟才会讨论关于美国债务违约的问题——与美国国会解决问题一样。”引得全场哄堂。

  媒体处理报导的方式让债务违约看似更严重。但私底下,许多经济学家及学者显得老神在在。多数的观点是这是美国政治的一贯戏码,绝对能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发生违约的机率非常小,被记者逼急了,只好硬挤出几句“如果债务违约,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结果顺理成章成了头条。

  谈到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场问题,此次年会的主旋律是应“谨慎、逐步且与市场充分沟通”进行,新兴经济体则要做好受到短期冲击的准备。此时,被视为QE支持者的“鸽派”耶伦(Janet Yellen)获得美联储主席的提名,她“就业优先、缓和退出QE”的主张让各界安心不少。

  IMF提出具体建议,认为按目前的经济情势,最好等到2014年初再开始缩减购债规模,但也提醒,若缩减规模大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可能上升。随着利率冲击在全球蔓延,全球债券资产价值总体上可能出现5.6%的损失,相当于2.3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其他的潜在损失,例如股票、不动产和汇市方面的动荡。

  包含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在内的新兴市场,刚经历了资本急剧外流和货币大幅贬值的动荡。IMF建议世界各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则包含两方面,首先,各国必须明确其货币政策框架,保持财政可持续性,维持宏观经济的有序状态;其次,在资本外流情况下,必须让汇率贬值。

  对于新兴市场增长放缓、发达经济体复苏的情况,IMF提出一个新的判断——世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变。

  与4月IMF春季会议报告相较,这应该是相对突出的差异。当时,IMF将全球分为三类群体。首先是东亚及撒哈拉以南的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仍强劲,拥有良好的风险控管能力,特别在金融危机之后,贡献了全球GDP增长的80%,扮演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其次是美国、瑞典、及瑞士,经济正在缓慢恢复;第三类则是还有漫漫复苏长路的欧元区及日本。

  此次,重点放在两个区块:“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前者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为1.2%和2.0%,与7月预测相同;后者为4.5%和5.1%,较7月的预测下调0.5与0.4个百分点。

  探究经济减速的原因分别有周期性因素(cyclical slowdwon)及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俄罗斯和南非的增长下滑主要为前者;中国和印度则更多反映了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论点是,本世纪初十年里,异常有利的全球环境,比如高涨的商品价格和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使这些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上升,在其中一些经济体,周期性因素也起了作用。“随着商品价格趋稳、金融条件趋紧,这些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在其中一些经济体,还导致了急剧的周期性调整。”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提到。

  IMF开出的药方是,新兴市场必须允许汇率按环境做出调整;同时需采取更谨慎的金融监管。就中国而言,首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性、私人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另外则是慎防过于依赖社会融资和信贷驱动的增长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复苏情况得到肯定,IMF认为目前政策得当,预计今年将经济仅萎缩0.4%,优于先前预估的萎缩0.6%,2014年起将摆脱衰退并回复到1%的经济增长。

  反应在此次年会上,探讨新兴市场的会议万头钻洞;探讨欧洲情势会议则明显较为冷清,主持人开玩笑到,不只是大家认为欧洲危机已经接近尾声,还有现在危机正在其他地方酝酿。

责任编辑:李增新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