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英国政要相继访华寻求中国投资

2013年10月13日 16:11 来源于 财新网
尽管过去一年中英两国在政治高层并无往来,但商业上的交往并没有因政治困局而受阻

  【财新网】(特派伦敦记者 倪伟峰)在经历了14个月的政治冷淡后,中国和英国全方位外交和经贸关系即将重新展开。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月邀请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后不久,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和伦敦市市长约翰逊(Boris Johnson)10月11日起相继来华,寻求更多中国投资机会。

  “我想用本周的中国之行,来加强英国与中国在能够互相增长领域间的战略联系。”奥斯本在行前表示。访华期间,奥斯本将率领英国的资产管理与高新技术企业代表与中国建立商业联系,并访问深圳的技术企业。

  奥斯本和约翰逊将于10月14日共同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和奥斯本一样,伦敦市长的访华目的也以商业为主。负责伦敦招商引资的London and Partners首席执行官伊尼斯(Gordon Innes)在约翰逊行前对财新记者表示,伦敦希望在三大领域见到更多中国消费者的身影:高等教育、旅游观光和基础设施投资。

  在约翰逊访华期间,他还将为中文版的伦敦官方城市指南揭牌。今后,访问伦敦的中国游客可以通过http://london.cn/来获得与伦敦相关的教育、文化和旅游资讯。在教育方面,伦敦的46所大学中有7所排名世界200强,高教产业每年为伦敦经济贡献20亿英镑。伊尼斯表示,目前共有1.2万名中国学生在伦敦的大学就读,即四名学生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

  不过较之于高教行业,伦敦更希望大力发展旅游。“我们已经与伦敦商家努力许久,确保他们都已经准备好迎接中国消费者(China Ready)。”伊尼斯对财新记者说,三分之一的伦敦商家在去年都雇佣了说普通话的营业员,预计今年将再有三分之一的商家能够用普通话向中国消费者服务。“中国消费者去其他国家购物的日子早已远去了。”

  过往,现金充裕的中国游客时常抱怨英国签证太过麻烦,而申根签证不仅易得,且可游历欧洲其他主要国家。游说团体英中签证联盟近期表示,英国正因为对中国游客的签证条件过于苛刻,使得英国每年损失12亿英镑的消费收入。

  对此,伦敦市长办公室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我们正在向政府积极游说,简化中国游客的签证措施。”主管商业和投资的伦敦副市长马尔萨乌斯(Kit Malthouse)对财新记者表示,伦敦也在寻求开发专属伦敦的特别签证,来吸引外国游客和商人。

  在投资方面,约翰逊此次将率领诸如玛莎百货首席执行官伯兰德(Marc Bolland)、英国最大储蓄与投资公司标准人寿主席秦智涛(Gerry Grimstone)、伦敦资产管理公司CQS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辛兹爵士(Sir Michael Hintze)、超市连锁桑斯博里首席执行官贾斯汀•金(Justin King)和地产商伯克利集团主席彼得格利(Tony Pidgley)等来华寻求互相投资机会。

  事实上,尽管过去一年中英两国在政治上并无往来,但商业上的交往并没有因政治困局而受阻。在欧洲,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比其他欧元区国家更加频繁。这一现象在今年更为突出。上半年,中国商人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宣布投资7亿英镑在伦敦建造62层高的豪华酒店与住宅,并以3亿英镑投资豪华英国游艇公司。

  另外,中国房地产商“总部基地”(Advanced Business Park) 在斥资10亿英镑欲将历史悠久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 (Royal Albert Dock) 打造成“亚洲商业港”的计划公布后,近日也宣布将其全球总部迁址伦敦。10月3日,中融集团董事长倪召兴在伦敦宣布,中融将投资5亿英镑修复1936年被烧毁的维多利亚时代水晶宫(Crystal Palace),并将宫殿所在地建设成伦敦主要的艺术文化和休闲场所。

  在华期间,约翰逊将在北京、上海和香港特区停留。随行的伦敦副市长马尔萨乌斯对财新记者透露,市长在此次访华期间,还将和上海市政府相关方面提出英国企业愿意参与到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中。此前,香港《南华早报》曾报道称,伦敦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将成为首批进驻自贸区的国际银行,但最终名单上却并没有这两家金融机构。“我们信奉自由贸易,也希望有所参与和贡献。”马尔萨乌斯说。

  在金融方面,目前伦敦已经取代新加坡,成为香港外的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支付集团SWIFT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伦敦的人民币日交易量已经达到近50亿美元,较之去年的此时的25亿美元翻了一番。目前,伦敦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外的人民币交易中占了62%的比重,超出1月的54%。

  尽管首相卡梅伦的访华日程尚未公布,但英国官员近期纷纷来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英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信心。2011年,卡梅伦曾在英国议会表示,希望到2015年,中英贸易翻番。但《经济学人》统计的数字却显示,2011年一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中英贸易额仅增长了35%。不过在副市长马尔萨乌斯看来,未来两年,中英贸易一定会更快增长。“目前的增长十分客观,我们会完成这一目标的。”▇

责任编辑:黄山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