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马伊琍文章离婚,喧嚣过后,这四个关键值得追问

2019年08月06日 15:58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最好的婚姻,就是能给婚姻中的双方都提供巨大安全感的婚姻。不能全然交付自己的信任,没有软肋、没有依赖关系的婚姻,很难成为深度链接的婚姻。独立和依赖,在亲密关系里,并不冲突和矛盾。婚姻里既需要各自独立,也需要适度的互相依赖。前者需要实力,后者需要勇气与智慧

  【财新博客】

  文 | 非非马(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

  已成为当下中国“独立女性”新标杆的马伊琍,7月28日下午官宣离婚。

  因为五年前著名的“周一见”事件,这桩明星离婚话题度关注度双沸。往时新日,三位当事人五年来的不同境遇,被频频拿来对比、说事,立场态度之间,褒贬鲜明,一边倒的赞马贬文。

  并不意外。社交媒体时代,大部分媒体和受众都更“习惯”于观点与情绪黑白分明的言论。这样的文章,相对简单易操作,出文速度快,也更容易激发看众强烈的爱憎情绪,便于他们“站队”、跟着抒泻情绪,进而形成“流量爆款”。配合这样的爆文模式,文中的主人公自然也就需要“正邪分明”。

  可世事复杂,哪来那么多的二元对立呢?想想我们自己一地鸡毛的人生,哪一个,不是在“黑白”之外,背负着深深浅浅的灰?谁就活成了完美的英雄,谁就渣成了彻底的狗熊呢?“话题风暴眼”中的明星夫妇也一样,不是吗?

  今天,就从我的角度来谈谈“文马”事件,并借他们的离婚,谈谈婚姻中的“独立与依赖”。就先从马伊琍的“司令范儿”人设说起吧。

  1 “大女主”人设,是强心剂,还是消费品?

  “我已经做好了离婚的准备。”

  这是马伊琍早在 2010 年接受采访时说的。当时,34 岁的她,经历了头胎哺乳期的隐退之念、产后抑郁,正陷在事业的瓶颈期。

  三年后,正面遭遇“周一见”事件,她刚生下二胎,没有选择离婚。因为一句“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被称为“原谅教教主”。

  再 5 年后,凭借中年事业翻红和一套套流传甚广的“独立女性语录”,“马伊琍”成为了公众心中的又一个“情感和事业皆独立的大女主”人设。

  现在的舆论风向,普遍喜欢这样活出女王/司令气场、逆风翻盘的“鸡血故事”:40+ 后,还能事业(作品和品牌资源)与颜值(主要是气场、气质)双创“高峰”,这,多给女人提气啊!

  无论是渴望活得既成功又美丽的,还是曾经受过、或者正在受“渣男”委屈的,都需要这样一个爽利强干、能主动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作为 role model,给自己提口气,亦或是从她的翻身仗里抒一口自己胸中郁结的怨气。

  毕竟,太多的女性承受着职场里玻璃天花板的压力,且不得不疲命于职场家庭之间,还有为数不少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不得不去承受那种难堪的委屈。

  所以,当这场曾经不忠、也不再“般配”的婚姻“终于”解体时,不出意外地,一片叫好、叫爽声起。

  社交媒体时代,自媒体最是善于“体察民意”,炮制顺应民意的“畅销款”。

  品牌商也趁势再次推出由马伊琍代言或担任品牌大使的相关广告。

  品牌资源,是检测一个明星真实“观众缘”的最佳风向标。而聪明的品牌也善于将明星的突出人格特质,与自己的产品做深度结合,赋予产品以物理功能之外的“心理价值”、“情绪价值”。

  在明星本人特质、民意/观众缘、品牌商、媒体的合力作用下,“独立自强”正成为马伊琍身上最具商业价值的核心资源,或者说,selling point(卖点)。

  比如,某款眼霜广告,硬生生从一个抗衰的护肤品广告,拍成了一则总攻气十足的“大女主宣言”。

  每个女人只有一次前半生的 机会

  前半生的路上没有对错

  唯有成长

  成长中的困境

  激发自愈的能量

  你会看到自愈后的新生

  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年轻和力量

  ……

  不念过去 不畏将来

  无惧一切 自愈新生

  三十岁遇见夏琳 四十岁遇见子君

  勇往直前

  期待遇见更新、更美的自己

  广告中,气场十足的马伊琍,像是一位走过千山万水、浴火重生的“新女性”人生导师。

  如她曾经所说,希望通过自己塑造的角色让大家看到“女人应该活成什么样子”。

  无疑,她是一个有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演员,自身也越来越有能量强大,好像足以掌控全局的“司令范儿”。

  看她这几年的硬照和广告短片,我个人感受是,她有很强的意愿去展现自己大气冷静、甚至是冷峻的那一面 — 渴望从里到外地把自己武装成“女强人”。

  毕竟 ,曾经也想过“隐退江湖”、“相夫教子”的她,被残酷的现实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教育过。更关键的,这个“血与泪”的教训好像也从未被大众和当事人自己忘记。

  也许是“凡事总喜欢往最坏处先打算”,一如她9年前就曾放言“已经做好离婚的准备”;

  也许是文章不能再给她安全和信任感;

  也许是因为观众和媒体的不肯忘记,反复提醒 — 不由慨叹,明星为了职业发展让渡出去自己大量的私隐,也真得很残酷,放在普通夫妻身上,也许就过去的坎,在明星身上就格外难。

  总之,内外因交互之下,马伊琍成为了今天霸气侧漏的总攻型女强人。

  在那一张张照片、一帧帧视频所展示的眉眼神情之间,我所感受到的,有笃定和自信,也有一股隐忍不发的狠劲儿、以及藏都藏不住的倔强和要强。

  我虽然更喜欢从容不迫款,但也挺欣赏马伊琍的“要强倔强”范儿 — 能在情感重击的逆境之中不屈服不沉沦,以极强的生命力自愈重生,这对于广大女性而言的确具有很正面的示范意义。

  《性爱大师》中女二号就是“被出轨”十多年,最后到底还是被离婚,但她站起来重生了,剧评中我曾写道:

  “一个真正觉醒的女人,高度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会本末倒置,将自我实现作为吸引一个好男人的工具与手段。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它是一重境界。它的积极作用在于鼓励女性先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好的自己。但是,在“盛开”与“清风自来”之间加上一个条件假设的因果关系,它抹杀了、至少是减损了独自“盛开”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更向前一步的女性觉醒与独立,不为徐引清风而怒放,而是,无论清风来与不来,我为我自己盛开。”

  所以,我赞同马伊琍关于女性独立的基本观点 — 女人应该追求情感与经济的独立,无论如何都要始终追求自身的成长。

  总而言之,这两年来,马伊琍身上的“独立”标签和她日益提高的演技,成为了她构建个人品牌的“双核驱动”,这既符合马伊琍本人的性格底色,也暗合了女性独立觉醒的时代新风。再加上媒体与商业力量的造势、加持,我们看到了一个如今被各类媒体盛赞到近乎完美的“独立女性”标杆马伊琍。

  2 单一批判视角下的文章

  与马伊琍成功竖起“正面典型”的故事截然相反 ,文章无论怎么努力扭转公众形象却始终不能被广大公众接纳,他的“公众角色”几乎是被钉在“忘恩负义的反派”上。

  比如,二人官宣离婚后,无数声音继续在唾骂文章先对妻子不忠,又对情人不义,事发后完全是从利益的角度衡量利弊得失,作出了回归家庭的“精明”决定。

  对此,我倒是认为,值得去问一句,为什么,他就没可能是因为两个幼女而作出这样回归家庭的决定?在女儿和爱情/情人之间,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天然会选择情人的。

  我也很讨厌文章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看不上他曾经狂妄自大无涵养,但关于当时他作出的决定,我觉得不必非得从“利弊权衡”、“精明算计”这个单一视角出发,这除了符合某些主题的撰文需要、进一步强化其“渣男”形象的塑造之外,并不全然公允。

  有作者说更欣赏世界首富贝佐斯这样“爱情转移”了就干脆离婚,并给予前妻足够的尊重与补偿,我也欣赏,但别忘了贝佐斯和前妻之间并无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和几岁的幼童需要挂虑。而即便贝佐斯在此种情形下依然选择情人,这也只说明他在骨肉之情和爱情之间,有另一个标准。

  这个差异之间必然有高下之别吗?我想,如果这是一个不代入具体主人公的提问,一定两派观点都会有,并且各自占比都不少。

  然而,一旦代入了具体主人公,我们对这个主人公过往的印象(比如彼时,文章正因为“耍大牌”、“口无遮拦”、“情绪冲动”等各种负面被各路媒体“讨伐”),包括对另两位当事人的印象如何,甚至各种其它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我们客观思考、分析这个问题。

  所以 ,当时形象已经坍塌的文章,即便那会儿真选了姚笛,对他的批判恐怕又会是另一套说辞:真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抛下刚刚生产的妻子与幼子,就跟新欢跑了……

  毕竟,大多数人习惯了的思维模式是:一旦给你定了性,你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往这个调性上去解读。

  这里,我完全无意为文章曾经的错误辩解,我只是想提醒一下我们看待人物、问题时,视角不宜太单一,不宜先定性再由果推因,能撇开一些干扰我们客观分析的因素。

  3 “明星八卦”的消费与界限问题

  “文马事件”及其舆论发酵里,我还想说的一个问题是:泛娱乐化的时代,媒体和公众几乎不可避免地要消费明星八卦时,一个合适的界限在哪儿?

  五年来,文章每一次有新作品问世,有关于家庭的新动态发布,比如和孩子的合影、向妻子示好示爱,几乎都要被很多媒体再提一次“往事”,再被批评一次 —

  我能理解这是媒体对“新闻点”的需求,但是不是也要考虑下这么做对当事人的影响?既然,当事人的妻子都已经决定要原谅他,努力挽回这段婚姻,而他们的女儿也正一天天长大,会上网会看新闻。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说。

  2017 年,《我的前半生》热播,马伊琍当时 9 岁的大女儿“教训”她:

  陈俊生说叫你不要工作了,在家里,他养你一辈子,你也信?!他说只爱你一个人,你也信?!

  看到这里,不禁心里一酸。

  怎么讲呢,“防患于未然”自然是女人必要的自我保护,但是,如果我有个 9 岁的女儿,小小年纪便跟我说出这样一番对男性不信任、有敌意的话,我大约会很难过。

  9 岁就说出如此“看破人间世”的沧桑话,我不知道这些年来,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孩子是否看到;也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也曾有意无意地被人提及父母亲之间的过往。

  我想说,哪一个孩子愿意看到自己的父母往事被这样不断“消费”,哪一个女儿在看到自己父亲被辱骂至此时还能置身事外全身而退,毫无痛苦?

  如果,当事人不是公众人物,我们可能都会很容易就接受这样一个文明观点:不干涉他人家事内务,尊重他人对自己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只要不违法、不伤害他人利益),是现代人应有的起码界限感与公德素养。

  那么,既如此,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如果当事人变成了公众人物,这个“界限”应该设在哪里?是不是就可以不负责任地肆意评价、甚至是辱骂?公众人物的婚姻离合,是否需要、或者可以被大众进行“参与和干预”?

  我想说,如果我们能撇开单一视角,多想一点其它视角下的问题,也许,就不至于仅仅是为了自己“骂得爽”、“纯吃瓜看戏”,将一对明星夫妇的离婚纯娱乐性地“消费”成一笔缺乏温度可言的明星八卦,会多一点善意、多一点怜悯。

  4 幸福婚姻中,要独立,还是要依赖?

  各自独立需要实力,适当依赖需要勇气与智慧。

  这几日看了那么多马伊琍接受采访的资料,以及各种盛赞她独立强大、“成功掌控了自己命运”的文章,我不禁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婚姻中,保持独立与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

  上面一节中,提到马伊琍女儿“教训”她轻信男人的诺言与爱情,而女儿这番早熟的话语,则被马伊琍认为显露出独立意识,让她感到欣慰。

  能理解,但也不由一声叹息。

  她是否从来不曾真正放下?

  一场婚姻的重伤会强化人心底的不安全感,让当事人再也不敢百分百地信任,全然地交付,也容易从行为到心理上不断强化自己的“绝对独立”、“不依靠不依赖”,因为这是我们给自己安装的“全护型”铠甲,让自己没有一丝软肋。

  可是,没有软肋的爱情,哪里还是爱情;没有一点点互相依赖的婚姻/亲密关系,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马伊琍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有不安全感,做梦都经常梦到大楼倾塌压来,她拼命地逃。

  她评价自己是未雨绸缪型。

  先把最坏的想好了,然后我就心里有底了,万一发生了最坏的状况,我也知道该怎么办,就不至于从很高的地方摔下来太惨。

  她还说,安全感只来源于自己。

  能理解,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的历史,成为今天的自己。但我也仿佛看见文马二人之间那道无形的“防火墙”。

  我在看那么多采访资料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马在采访中表达独立与自我成长的观点时,大多数的立足点都在自己身上,读者不易感受到在她身上,有一个由婚姻连结的“命运共同体”。

  那段著名的往事,从没有被直白地提出过,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会提到“曾经的痛苦”、“生活中不好的事”……这些,一再被马伊琍讲述为促进她自己成长的“养分”。

  伤害过你的人也好,你觉得有些人你遇人不淑也好,这个都是你人生当中美好的经历,你不经历这些怎么可能变得强大呢?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是不可能坚强的吧,因为人这一生一定会遇到很多事情。

  这个道理本身没有错,也能理解每一篇“周一见”之后的采访稿为何都会提及这样一笔,但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媒体与读者乐见当事人谈难堪往事对自己的影响,需要塑造“涅槃重生”形象的当事人也在一些时候选择了谈,这固然会给大众以独立精神的传递,但同时,每一次的提及,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也都是对所有人(包括成长中的孩子)的一次往事提醒,疤痕未愈的伤口,又撕了一层皮,难以痊愈。

  不由想起周慧敏当年那份著名的“原谅信”(当时还是她男友的倪震被拍到“劈腿”):

  “一个人的问题,两个人去修正 ;一个人的挫败,两个人去承担。我俩是一个团队的,没分高低,输赢也是一体。某种程度上,周慧敏早已是一位不同面貌的倪震。”

  这种“命运共同体”感,大约是后来周慧敏和倪震经历风涛骇浪还能走进婚姻的原因。

  所以,我也想借此谈谈婚姻中的“独立与依赖”问题。

  那种一开始就做好离婚准备的婚姻 ,多半会走向离婚。

  不能全然交付自己的信任,没有软肋,没有依赖关系的婚姻,很难成为深度链接的婚姻。

  我觉得,女性也好、男性也好,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在婚姻/亲密关系中,应该维持彼此的独立性,但是,这不等于时刻做出“全然独立”的姿态,不敢百分百地交付自己,没有深度的信任和交付,两个人之间很难建立深厚的信任感、安全感与亲密感。

  互相依赖,不是说离开对方就不能活,也不意味着让爱情和婚姻成为自己人生的全部,而是说,在朝夕相伴中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一部分。分开了,就会有钻心刺骨的痛,而不是好像撕了一张外贴的膏药、擦伤了一层最表层的皮那么容易。

  独立和依赖,在亲密关系里,并不冲突和矛盾。

  《欢乐颂》里的曲筱绡,无疑是个脑子十分拎得清的“独立女性”,有主见有头脑,甚至经常会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她在爱赵医生时,却是不惜力不怕伤地全心付出,也得到了赵医生爱的回应。

  情感关系都是相互的,两人的付出未必会百分百对等,但是爱会被感受到、反馈到。

  能真正破镜重圆的关系,一定不是因为利益考量、利弊权衡之后的“不得不”在一起,而是因为“爱和信任仍在”,彼此之间仍敢百分之百地交付信任,敢于让对方成为自己的软肋,敢于在对方面前放下所有的铠甲,做回最单纯轻松的小孩,并且敢于“依赖”上对方,让对方成为自己生命里不可或缺、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部分。

  比如我曾写过的休杰克曼与大他 13 岁的妻子:

  婚姻之于人最大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什么“资产合并”、“合伙养育后代”和“搭伙过日子的便利” — 这些都太技术层面了,在社会服务日益完善的今天,只要有一份体面收入,它们都不难实现。

  真正好的婚姻,最不可替代、最终极的价值和意义,是它的情感价值,它提供给了我们无限的安全感。

  最好的婚姻,就是能给婚姻中的双方都提供巨大安全感的婚姻。

  安全感的背后,是无限的信任、是彼此的关怀爱护,是深厚的情义,等等。

  这份安全感,会让我们在面临无论是可期还是不可期的急风骤雨时,多出很多应对的勇气和力量。

  就在前几天,媒体还拍到了休杰克曼背妻子的浪漫照片。

  说白了,幸福的夫妻,愿意并且敢于做一对“命运共同体”。

  他们是命运共同体中独立的个体,但不会总是突出、强调自己在婚姻关系中的独立性;

  Ta 看中个体的成长和人生价值实现,但也会看中命运共同体的成长与共同价值实现。

  婚姻里既需要各自独立,也需要适度的互相依赖。前者需要实力,后者需要勇气与智慧。

  (全文完)

版面编辑:赵亚姣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