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从大学教育中得到什么

   人本的社会性和认知性才是教育的本源。这需要耐心和谦逊的科学态度方可及之

尊重教育的人本和认知属性

  第三个被忽略的是人本教育的认知属性。在中国,大中小学的科目和课程内容60多年里都由中央教育部门审定。教师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表,教育用同样的模子——词语、思维逻辑——铸造人,自由人格和创造性极少被提及。

  在西方,教师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这里是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并且拍成美国教师教育的教材。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老师邀请学生对下学期的生物课提出建议。一个男孩子说,下学期他要做个试验,用红颜色、黄颜色、绿颜色、无色的水分别浇同样的植物,看叶子变成什么颜色。老师回答说:这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想法!那位老师尊重学生的探究性感觉,没有告诉他水的颜色与树叶的颜色没有关系。

  而笔者在中国农村学校做研究时观察到一个案例。小学语文课上,老师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一个每天走在山道上看着杨梅树的孩子站起来非常得意地回答:杨梅的颜色先是绿色,后来是黄色、粉红色,最后是大红色。老师即刻板着脸让她面向全班再次大声朗读课文,她照课文读出:杨梅先是淡淡的粉红色,然后变为深红,最后几乎变为黑色。学生自己的观察和表达就这样不容置疑地被标准课文、老师的威慑力压制了。

  每个学生都被铸就成了具有统一的思维模式、标准的表达语言,中国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就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切的感受!如此统一化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灌输,怎么可能培育出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大师!

  又一个笔者亲眼观察到的美国小学的现场。一个班级有20到25人,学生四五人一个组围坐一个小桌子。每天早晨第一件事,老师让一组同学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每人3到5分钟,内容不限。有讲自己的生日party和开心的礼物、跟父母去其他城市旅游、祖父祖母生病了、自己跟同学吵架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五花八门。教师是一个公正的主持人,不干预发言内容,只是控制时间并赞扬发言者为大家带来新的感受和经验。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一次机会。长年累月,学生从小就学会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思想,学会聆听每一个人,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他们最初的感受、感知、认识、表达得以独立和自由地表达出来。这是民主的开始。高中最后一年,我的女儿把国际预科的一本教科书Theory of Knowledge(认知的理论)带回家,内容包括认知和知识的产生、如何认知、知识的领域。我顿时感到泄气。这分明是我的教育认知学的基础内容,是教育学以及所有学术研究者必须学习研究的基础。我立刻明白了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之差距,西方教育一开始就给孩子提供了他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认知思维和手段,这就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在西方兴起,是有其深厚的根源和文化基础,中国人不可以妄自尊大。

  教育家的理想是让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充分发展,给孩子机会去发现他们自己心灵最有感触的天赋。最痛心的是那些统一的课程从小学开始就把每一颗幼小心灵中最初的原创性感知都蒙蔽掉了!作为教育者,我要的是孩子们、学生们、学者们对音乐、艺术、语言、肢体行动、自然、社会等等原本的感觉、本真的表达,我们要的是人内心内体中那些最深切的感觉所引发出来的思维。这是对自由的理解。离开这些,无从谈创造。

  总结前因,中国的国家领导精英们主导和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自强运动,教育每次都被推上政治改革、战争动员的前台,教训屡屡,痼疾甚深。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家领导人又以人力资源大国为教育目标,再次强化了教育服务国家的政治功利性,并获取了政府主导的正当性——为了国家利益,垄断了所有教育资源——包括资金、办学权和课程。当民众、学者和领导人都深陷于国家主义意识的惯性之中,还没有普遍发育出人本意识,更难以透过“国家利益”这个深具威慑力的词汇看到民众自己和各种社会群体的教育需求。

  未来的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基础的价值观审视:人本的社会性和认知性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只有在人本意识下才可能逐渐形成办学自主的机制正当性,消除官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官办和民办的平衡。

  这又是一个百年大计,需要耐心和谦逊的科学态度方可及之。 ■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