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国家垄断公司的诞生——画说金融史之六

2012年09月18日 11:36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没有这样的现代公司组织,西方开拓东方殖民地,打开亚洲贸易的企图会大打折扣;而孕育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也会失去冲击力与创造力

  【坐而论道】(财新专栏作家 李弘)十七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现代金融业就轰轰烈烈登上英国的历史舞台。

  第一个出场的,并不是我们可能预期的债务融资,而是风险更大、形式复杂的股份公司股权融资!

  在十六世纪向西开拓南美贸易的竞争中,英国人依靠海盗商船与国家舰队,把西班牙、葡萄牙打得七零八落。现在它调转船头冲向东方,却遇到在组织机制上更为发达的荷兰。

李弘1

  图1 荷兰人带回来的南亚景象, 左上角可以看到早已灭绝的嘟嘟鸟。

  捷足先登的荷兰人掌控着从亚洲来的胡椒与香料的进口,其他欧洲人只能望洋兴叹,听凭他们掌控制海权与定价权。英国人曾尝试使用在美洲灵验的办法,以海盗袭击打劫荷兰人的船队,例如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德雷克船长曾横行印度洋,但结果却以损失惨重而告终。

李弘2

  图2 荷兰凡奈克船长1599年南亚的成功商旅鼓舞了英国人远航东方的雄心。

  东方的市场与南美大陆的广袤荒凉也不一样。印度由许多小王国统治,独特开放且富有。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非常高,朝廷管制严密,倭寇海盗被严厉整肃,西方来的海船登陆无门。

  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领下, 此时的英国人正雄姿英发, 根本不可能对荷兰甘拜下风。很快他们想出了海外竞争的新玩法。作为一个落后的岛国,它要依靠机构的力量与国家的力量,后来居上;它还要用自己的纪律章法,为东方贸易制定规则。1599年9月,伦敦城中的一批大佬向枢密院提交了一份申请,提出建立一家垄断性商业公司,专门为英国拓展印度洋地区的贸易,由此诞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

  李弘3

    图3 布诺1600年描绘的比例失调的印度与亚洲地图,仍存在未开发的土地,也有许多文明发达的国家。

  新出炉的这家英国企业,其实是抄袭了荷兰的组织制度,但青出于蓝胜于蓝。当年伦敦金融城的市长亲自出面, 为公司的融资进行“路演”,鼓动贵族、富豪、政治家入股,这样就通过金融纽带,把各种势力绑在了一起。东印度公司是英国金融创新先行者,在筹资方式上它没有选择固定收益的债务融资,而是共担风险的股本融资,并把风险承担从短期拉到长期。从这个角度上说,英国“金融革命”的发端要早于工业革命上百年。

  

李弘4

    图4 英国东印度公司首位远航船长兰卡斯特,1603年他胜利从印度返航后被授予爵位。此幅画上,他已将地球按在手下。

  股份公司组织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第一,聚集了大量资本。它进行了两轮融资,最后有219位股东出资人,集资了68737英镑,这是以往的探险家和海盗船不敢想像的巨款。第二,它首创了英国现代公司管理制度,选出一位总裁和24位董事,代表股东来管理投资。他们设立一系列的制度条款,以获得股东们的信任,耐心地等待几年后才见分晓的投资回报。第三,他们创造了回报的计算方法,其初期是按每船往返投资回报单独计算。到1657年,才真正像现代股份公司,按公司的总体收益计算股东回报。第四,为保证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股东不能撤资,但股票在几年之后便可以交易,这样英国就诞生了最早的股票交易活动。

  李弘5

    图5 伦敦东印度公司的拍卖大厅,当年交易场面热烈。

  尽管有强大的股东背景, 这家民办的股份公司还想得到国家的支持与声誉,因为它面临的竞争不在国内而在国与国之间。在当时的英国,它要的就是皇家的特许权。经过了一年多的游说,1600年12月31日,伊丽莎白女王批准了东印度公司的特许权,即它作为唯一的英国公司,有权从事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活动。这一特许权,使英国东印度公司实际具有了国家公司的性质,而皇室和政府也用一纸空文,换回了东印度公司对国家的忠诚。政权联姻商贸,金融充当媒介,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开先例。

  最初发放的特许只有15年,公司必须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政府有权对其业绩和存在必要性进行严格检查,以决定特许延期的批准。在这几十年中,东印度公司曾经历永久特许权展期的几次辩论,在1618年还受到皇家特许成立“苏格兰东印度公司”的打击,不得不用20000英镑去贿赂国王和皇室,才保住了自己的垄断地位。东印度公司由此更加懂得了政治与金融联姻的重要性,它的董事和股东经常就是两院的议员,或有实力的公众人物。1660年它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家具有永久特许权的公司。

  李弘6

    图6 米勒父子均在东印度公司就职。老米勒写了《印度史》,提供了帝国东方殖民的早期理念与记录。东印度公司优厚的待遇使他们两代得以安心著述。

  清末洋务运动时,中国也搞出过“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组织形式, 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制布局等。这与英式的“民办官助”的起源及性质完全不同。但从国家参与经营活动,以垄断特权资助商业发展这一实质结果来看,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几百年前的创造。

  当年英国搞出这么一个跨国巨无霸,还需要历史地看。没有这样的现代公司组织,西方开拓东方殖民地,打开亚洲贸易的企图会大打折扣;而孕育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也会失去冲击力与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法,最多时有十几家东印度公司存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金融资本使帝国之间的竞争提升到新的水平。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中最有实力和影响力,存在了200多年时间,取得了无以伦比的商业成就。它对东西方贸易交流及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对伦敦金融城的兴盛举足轻重。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也由于一系列恶行而声名狼藉。数次东亚战争都有它的策划与参与,它不问道义,为政府战争债务多次捐助巨款。在印度,它以公司的名义绑架了国家权力,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在对亚洲的迅速扩大的贸易中,它独占鳌头,不择手段,撷取了巨额垄断利润。也正是由于它借助国家实力变得超强超大,商业利益左右着国家政策,从而招致国会多方攻击。最终它的特许权于1833年被撤销。在决定东印度公司命运的议会辩论时,历史学者汤玛斯•麦考利对东印度公司作出如下的总结评论:

  “这家公司集二任于一身:它既具有贸易商的特征,又具有国家政权的特征。”这个“怪胎”是“所有政府当中的怪物,但是,它就是所有帝国制造出来的怪物”。

  与其轰轰烈烈的诞生相反,1858年东印度公司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后来的100多年里,它的名字在英国似乎被彻底遗忘。

  李弘7

    图7 东印度公司在伦敦连体的几栋办公楼。右下角可以看到街上还站着个中国人。

  近年来,关于东印度公司的书在英国又多了起来,中国人对其感兴趣的人也多起来。欧洲人似乎想知道如何再次回到东方寻找机会,我们却想知道这家国家垄断公司前世今生的来龙去脉。同为兴趣,侧重大不相同呢。■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