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说说功效主义

2013年06月23日 16:42 来源于 《财新周刊》
面包师傅起早烤面包是为了自利,这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最重要的是:他不是在卖黑心馒头,他是在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快乐或幸福,在这个意义上人都是自利的。然而,功效主义的结论是要促进人类整体获得最大幸福。这里面似乎隐藏着逻辑上的跳跃。而且,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似乎人类的总体幸福若有所增加,不妨让少数人的幸福有所减少,只要减少的总量低于增加的总量就行。这是对功效主义理论常提的另一个质疑。

  边沁有时的确表达这一主张,但这看来是个很危险的想法,似乎鼓励或至少允许我们,例如,去剥夺、瓜分少数富人的合法财产,只要我们这些穷人因此获得更多幸福的总量大于那些富人因此遭受的痛苦。人类整体获得最大幸福初听像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若不顾个体合法权益,个人成了幸福总量中的一个数字,结局就会相当悲惨。我们的确关心社会的总福利,但同时也必须关心是哪些人获得了这些福利,以及他们是怎么获得这些福利的。

  一方面是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快乐或幸福,另一方面要促进人类整体的“最大幸福”,按照当今的通俗经济学,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通过奋斗,你自己的利益增加了,但惟当你的利益合乎社会的总利益,你才能得益。更具体一点儿,面包师傅贪黑起早,本来是为了利己,但同时,顾客也因此受益,吃上了热腾腾的早点。

  对于“看不见的手”理论,面包师傅的故事是个美好的故事,因为斯密的面包师傅是个诚实勤奋的劳动者。但若他是个黑心师傅呢——使用有害却难以觉察的添加剂来吸引顾客?知者再三提醒我们,斯密不只写过《国富论》,还写过《道德情操论》,这部著作开篇就说:“无论我们认为人多么自私,人的本性中显然有一些原则,使他关心别人的运道,把别人的福乐视作自己的一部分,虽然除了因看到这些而快乐,他从中一无所得。”看来,仅仅有只看不见的手还不够,人的本性中还得另有一些原则。不过,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违纪提拔自家的儿孙到数以亿计的贪贿,我们难免怀疑斯密断言无论一个人多自私都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恐怕有点儿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你也许会想,他通过恶劣手段获利,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乃至法律的惩罚,因此遭受痛苦,这份痛苦和所获的利益两相加减下来,也许还是以正当的手段获利比较合算。的确,人们常常因为“违法的代价”太高而不去违法,不过,我猜测,也常会有这样的机会——算下来的结果是违法获利还蛮合算的,尤其,若我们能把违法技巧提升到一个高新水平。近年来,虽然也法办了不少贪官污吏、黑心商人,造假、贪贿却一浪高过一浪,造假贪贿的手段也不断翻新,看来是在印证这个猜测。立法者固然可以在这里那里提高“违法的代价”,但不大可能通过这个途径杜绝违法,何况,处处提高违法的代价只会造出一部苛法,殊非我们本来所愿。这咱们还不说立法者执法者自己最容易变成为自家谋利的大户。

  总之,各个都自私自利的个人是否能造就一个最大幸福的社会,这一点大可疑问。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哲学随笔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