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何必饮鸩止渴

2013年08月13日 09:20 来源于 《财新周刊》
中国虚高的房市在未来几个月内将会大幅下跌。信托业暴露出的问题将会成为其催化剂

  向房地产开发商注入资金来抬高土地市场价格,并不会刺激经济复苏。这将只为地方政府带来临时的收入反弹,并换来未来更多的不良贷款。人为制造资产升值的假象不会带来市场信心的回归,只有结构性改革可以做到这一点。为达到这种目的,改革必须削弱政府的行政权力,同时加强法治约束。

  为了缓冲经济的下行,正确的政策应为削减相当于GDP2%的税收,同时发行财政债券来维持必要的财政支出。

泡沫,又见泡沫

  市场猜测中央政府将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其真正含义在于,银行可能会增加对开发商用于购买土地的贷款。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受惠于地方政府,若前者获得贷款,他们将购买土地,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的收入。于是,银行贷款就转化成地方政府收入。当地方政府将这些收入支出,这就会变成某种形式的财政刺激。

  经济增长迅速时,房地产泡沫被人们认为合理反映了未来的高收入。随着经济的放缓,依靠房地产泡沫支撑经济则成了允许泡沫存在的解释。除非货币或信贷政策受到影响,否则上述两个解释均无任何意义。后一种说法无疑促使了2008年政策的推出,强有力地刺激了信贷的增长。虽然这一政策是导致今天经济陷入巨大困境的原因,但是同样的论调已经再次出现。如果中国试图采用同样的政策,这一次将不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并且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金融危机。

  2008年,正值美联储开始实施其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元的看跌情绪使得新兴经济体得以增加货币供应,而无需担心货币贬值。中国推出的宽松信贷政策对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较大作用,因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正面看待。

  如果现在中国奉行同样的政策,那么从两个方面看情况都将不同。美联储即将开始实施紧缩政策。同时,美国拥有强大的股市和正在复苏的房地产市场,足以吸引全球资本。新兴经济体不得不收紧货币和信贷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重蹈2008年政策的覆辙会立即导致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将会彻底破坏经济的稳定。此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这已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共识。如果中国政府出台政策维持泡沫,那么消极的市场情绪将会进一步恶化,进而触发大规模卖空人民币的危机。由此引发的贬值压力将自行产生,演变为类似于1997年的金融危机。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