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GDP核算改革冲击波

2013年08月13日 13:06 来源于 《财新周刊》
无论从国际数据可比性,还是从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中国都应该尽快开始研究转向新的GDP统计体系

中国策略

  美国在知识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采用SNA2008,可以被看作是对现代经济发展,尤其是研发和版权所起作用的追认。中国是否可以通过采用新体系来引领统计体系变革?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晓光撰文指出:“新的GDP统计方法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显然有着重要影响。未来世界对于GDP的竞争不仅是在总量上的角逐,更是其比例结构是否优化的展示。”在新体系下,企业、政府将会有更大的动力增加研发投入,从而刺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进而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刘仕国认为,“知识经济”“科教兴国”等战略不仅要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上,更应该反映在统计监测中。“新体系体现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理念与实践。中国是该实践的重要主体,应尽快践行这一体系”。

  在中国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GDP作为经济社会和官员考核主要指标的情况下,计入知识经济成分、考虑增长质量的GDP,或许是一个扭曲程度相对较低、更为合理的政策指标。

  目前要完成向新体系的转换挑战巨大,很可能需要统计体系的全面改革。美国从开始研究把研发纳入GDP核算到最终采用新体系,大致经历了15年。中国统计基础相对薄弱,更应借鉴发达经济体经验,并尽快引进相关制度。余永定指出,中国的统计体系中还缺乏一些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不少统计项目也需要改进,否则难以进行国际比较,而且还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产生误读。范德冯则表示,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统计测算是否全面、穷尽更为关键,而这往往要求整个统计机构架构的完善。

  张保罗称,“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统计机构规模太小,其人员和预算的匮乏程度令人吃惊”。他认为,改进统计架构的任务,或许不应该留给国家统计局,因为它只是个副部级单位,缺乏必要的权威来执行改革。“目前,统计局和测绘局之间完全没有沟通,整个体系异常僵化、各自为战。”他指出,日本政府以僵化著称,造成现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不应该走日本的路,部门间要加强整合,打破机构间的无谓界限。他建议,等到新领导层确定了大的改革议程之后,政府应该设立一个统计改革工作小组,由更高层的领导牵头,研究改革中国统计架构的可能性,以期全面整合中国的国民账户体系、人口数据、空间地理数据等各项统计体系。

  中国统计架构的分散性是另一个问题:地方统计部门往往向地方政府负责,很多数据容易被地方利益所左右。Havinga称,美国的分散式统计体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官方统计部门对于数据和统计步骤的开放性原则,以及独立的统计机构的存在,给监督和制衡提供了基础。

  “统计人员不但需要有能力,而且要在公众眼中的有较高的可信度。”如此体系下统计出的数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政策制定。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