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7月31日宣布,调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办法,采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联合制定的《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美国经济总量因此一夜暴增。有人揣测这是否会坚定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的决心,也有人慨叹中国经济赶上美国又将推迟五年。
事实上,美国并非首个采用该新体系的国家,而两三年内欧盟和其他经合组织(OECD)国家也将陆续完成这一转换。到中国“十二五”结束时,全球经济体的70%就将采用新体系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
美国经济分析局称,新体系“更好地捕捉了创新和无形资产对于现代经济的巨大影响”。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在新体系下企业将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研发和知识产权产品;而现行体系下,企业更倾向于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联合国统计司前主任、中国国家统计局高级顾问张保罗对财新记者表示,是否采用新体系,对于国家间的数据比较将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历史前后的数据比较影响则没有那么显著。
中国近年来以发展“知识经济”为目标,但事实上模式依然粗放,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举步维艰。这固然受制于具体政策,但也与统计数据和基于GDP的政绩考核未能较好反映知识经济成分有关。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财新记者称,无论从国际可比性,还是从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尽快研究如何完成这一转换。
中国的统计基础相对薄弱,要完成向新体系的转换挑战巨大。不过,联合国统计司经济统计处处长Ivo Havinga称,中国应抓住这一契机,对统计体系做全面的梳理和改革,以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核心一员的需要。
大势所趋
美国的新方法囊括了SNA2008最核心的部分,包括把研发和其他知识产权产品、养老金承诺、武器系统等计入GDP核算。采用新体系之后,美国2013年第二季度GDP增速由1.1%上调到1.8%,2012年GDP增速由2.2%上调至2.8%,2012年GDP总量扩大了3.6%,2002年至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则由1.6%上调到了1.8%。另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观察,美国的国民年均收入(GDI)增长在去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之间一直显著快于旧体系统计下的GDP增长。新体系上调GDP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美国相对稳步的就业增长和较为缓慢的GDP增长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GDP核算体系每五年做一次微调,本次调整是近年来最根本性的一次。美国经济分析局主任兰德菲尔德(Steve Landefeld)称,“这一改变帮助我们的(GDP)数据在经济体构成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与时俱进”。
SNA2008,旧译《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联合国统计司主导,欧盟委员会、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相关部门共同起草完成的最新版国民核算体系。SNA2008的新面貌在于,“将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特征引入核算之中”。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早已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采用了SNA2008。澳大利亚采取了一次性转换的模式;而大多数国家则将采取分阶段转换的方式,即先行采用SNA2008中对于GDP规模——往往也对是经济体结构——有较显著影响的项目,其后分步完成剩余和该国有关项目的转换。
经合组织统计局国民核算司主任范德冯(Peter van de Van)告诉财新记者,墨西哥和土耳其将于今年下半年采用新体系。欧盟统计局(Eurostat)国民账户司司长诺兰德(Laurs Norlund)也向财新记者证实,欧盟成员国将于明年9月开始统一采用基于SNA2008的ESA2010新标准。后者与前者大同小异,只是对于成员国如何实施相关规定描述得更详细,也更具约束性,“这一变化已经写入欧盟法律,不会有任何变数”。
Havinga还透露,韩国正在努力,预计将于2014年完成转换;日本有较大可能在2015年转换;大多数G20国家将于2015年前采用新体系,尽管大多数国家的转换将以阶段性的方式完成。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其他金砖国家也很可能将以分阶段的方式在2015年之前采用新体系。这一系列改变意味着,一年之后,将有占全球经济总量51%的国家采用新体系;两到三年内,则会有70%的经济体向新体系靠拢。Havinga称,“在SNA2008的采用过程中会看到各国更大的步调一致性,这是因为当前的政策制定不再仅限于国家层面,而更多地涉及地区和全球协调。”
中国的进度则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网站称,目前采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国家统计局负责国民核算事务的官员告诉财新记者,国家统计局对于SNA2008的研究工作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更多是基于公开资料的研究和分析。
Havinga称,根据他本周与国家统计局官员的交流,中国确实仍处在初步研究阶段。“也许中国统计局是想抓住这一契机,对包括价格计算手段,测算全面性在内的一整套统计体系作更广泛的研究”。“国际社会会对中国的转换有所期待,因此统计部门应该适时向外沟通这方面的进度和未来方向,这也将帮助中国国内人士了解可能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