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套现路
“两融账户”为何要隐藏背后股东?规避信披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实际上,融资融券亦为市场人士充分利用,比如,“大小非”变相套现。
一位证券行业资深人士透露,“大小非”利用融资融券业务,通过非流通股票抵押变相套现已不是新闻。
“大小非”以手中持有的非流通股票充当担保品,可以分别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同等数量的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其融资买入的证券和融券卖出所获资金分别计入客户的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和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此时,客户信用资金账户中融券卖出的资金将处于冻结状态。随后,客户可用融资买入的股票归还融出的证券,融券时被冻结的现金随即解冻,解冻的资金可被转走,从而实现变相套现。
此时,客户融资买入的借出资金并未归还,何时归还可以由客户和券商商议决定,券商则可以在客户尚未归还资金之前享有其“两融账户”的利息。
“券商在实际操作中扮演了类似银行放贷的角色,客户向券商抵押非流通股,通过融资融券的同时操作完成变现。”一位融资融券业务资深人士表示。
他介绍,利用“两融账户”、通过融资融券对向操作变现,对于客户而言,其融资操作所获资金被客户获得,客户可利用这部分资金用于自己的投资,归还期限十分灵活,且券商收取的利息水平远低于银行。“相对于抵押贷款,这种模式更加便捷。”
不仅如此,鉴于此前对信用担保账户的披露并未要求至客户层面,其操作的账户显示形式为某券商信用担保账户,信息隐蔽性高。“‘大小非’客户并未真正减持股票,而是通过这种操作以较低成本获得了流动资金,券商亦从中获利,因此颇受青睐。”上述相关业务资深人士称。
财新记者了解到,通常,向银行抵押非流通股能够从银行贷出约为股票市值四折的资金;利用融资融券账户变现时,非流通股抵押会打三折左右。
“利用融资融券账户变现,并没有任何违规操作。大家都是在钻监管的漏洞而已。”一位谙熟上述操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这种方式通过利用‘两融账户’,不减持而获得套现,很容易误导市场中的投资者。这时候的‘两融账户’是挂羊头卖狗肉。”一位券商的大客户经理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