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体系方面的问题
此次事件是一个经典的操作风险事故。操作风险事故考验的是一个机构的管理是否到位,是否精细,基础工作做得是否扎实。但操作风险也最难防范。让我们回到内控体系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内控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内控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看到事件报道的第一反应是,难道交易下单没有复核环节吗?系统难道没有限额控制吗?
一般的交易下单,正确的流程应该包括A角下单,B角复核,如果金额达到一定阀值,应该由更高级别的负责人复核。高频交易往往由于时效性,而取消了对交易的审核。我觉得这一般是个借口。市场是随机波动,如果是手工审核比较费时间,系统中的实时限额和阀值是几乎不占时间的。退一步,如果连审核的1-2分钟都等不起,怎么保证以后的交易策略执行的有效性。对时间要求如此敏感的交易产品是否适合公司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这是要管理层慎重决定的事。
交易系统中一般应该设立实时的限额控制,往往和交易员绑定,包括单笔限额,和当日累计限额,也可以更细,按不同产品设立不同限额。这是简单但有效的控制手段,这些控制模块的设计及有效性一般在UAT测试阶段要被反复测试。而且,按照内控设计的职责分离原则,实际设立限额的部门应该是中台控制部门,不能是交易部门自己。
据公告称,光大证券当日设定了8000万的额度。但不知当时这个额度是否设置在系统中。如果没设,则违反了正确的控制流程;如果设了,但无效,这个系统的Bug是够大的,它怎么能从UAT环境部署到生成环境呢?
另外,以最后70亿的成交额估算,买50支股票,每支平均累计下单1.4亿,考虑到不同的权重,估计单支股票的下单额在几千万到4-5亿的区间。这足以触及一般的限额。可见限额的控制在此次事件中是失灵的。
第二个反应是:这个“策略投资部”可动用的现金额有那么大吗?
当日增加持仓成交72.7亿!一个新成立的部门的交易账户上有这么多现金可以动用,足以惊人。很可能是和自营共用资金账户,券商自营的资金账户可能有融资能耐。打个对折,算36亿真实资金,再加上往股指期货保证金帐户加的资金(49*12%=6亿),当天动用的资金为42亿左右。
这个事故提醒我们,不同的交易部门最好有自己独立的资金账户,而且在测试阶段,最好不要在账户上放太多资金,账上没资金是对下单事故的最直接有效的控制。
第三个反应是暴露出系统建设的问题: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无人喝彩的事业。支付体系、结算体系、交易系统的建设,这些是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但这些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往往为人们忽视,而且涉及的技能比较专门,知道了也不能帮助你赚钱,往往被人忽视。这在机构中也是如此。
交易所的交易控制系统是否也有问题?一个机构一天72.7亿顺利成交, 在事中没有交易所的核查和审核机制。这样的基础设施,怎么敢对海外如狼似虎的对冲基金开放。
其实我们的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水平更成问题。但因为往往是大机构之间的OTC交易,市场准入等等原因掩盖了问题。比如,银行间CFETS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不能连接,就像一根香烟不能接到烟嘴上,总会有人会被烟屁股烫伤。
第四个反应是人的问题:风控合规跟不上的原因是相对前台交易,风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是同样的,甚至要求更高,因为只有高超的侦察员才有高超的反侦察能力。但是既然如此,人家为什么要呆在后台? 在金融机构里,风控往往没有介入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后台被前台拖着走。所以即使内控体系的设计和制度是合理的,但控制体系的运行往往是缺少有效性的。
另外也有人性的因素。操作风险高发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产品开始赚钱的时候,这次也不例外。赚钱的兴奋让人浮躁,忽视具体的工作,当大家开始仰望长空时,往往被脚下的石块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