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项俊波:保险业要放开价格管制(下)

2013年08月22日 15:36 来源于 财新网
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推动寿险费率改革;建立市场化的资金运用机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松绑;建立市场化准入退出机制,对市场机构建立硬约束

投资松绑

“经过这轮资金运用机制改革,可以说,保监会能放开的基本上都放开了”

  财新记者: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保险投资收益率相比,中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降低了国内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保监会现在放开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是第一步,这其实是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12年下半年之后,保监会逐步放开了保险资金投资管制,你的考虑是怎样的,至今成效如何?

  项俊波:来保监会后,我总感觉我们管得过多过细,与市场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国务院领导也明确指示我们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我们判断,实行过去的资金运用监管模式,对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有一定作用,但行业可能因此被管死,相比而言这是更大的风险。推进资金运用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对保险业来说是从根子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比不改要好,早改比晚改要好,大改比小改要好。

  经过这一轮改革,保监会出台了十几项改革措施,可以说,保监会能放开的基本上都放开了,资金运用的政策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的改观。2013以来,投资新政效果初步显现。上半年,保险资金年化收益率为4.98%,2012年同期为3.56%。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保险业资金运用仍然面临投资收益率偏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权益投资波动大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步化解。

  财新记者:市场确实比较关注,保监会还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

  项俊波:我们确定了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把投资权和风险责任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增强市场活力。

  在简政放权方面,下一步保监会将继续取消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资品种风险属性不同,纳入到大类资产配置比例中,不再就投资项目单独设置具体比例。按照完全市场化的要求,投资比例限制将全部由资产认可比例替代,只是现在的步伐不会一下迈得那么大。

  保监会还将拓宽债权投资计划行业范围,不再限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将来凡是国家不禁止的行业,保险机构均可进行投资。行业不做限定,保监会可能会出具一个指导意见,比如支持保险资金投资于新兴战略性产业,服务于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在鼓励创新方面,保监会继续鼓励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类优先股、先股后债、先债后股、股债并行等形式多样的股权投资计划,比如泰康人寿等九家保险公司集体投资中石油油气管道项目。我们也将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不同的专业化子公司。

  为促进保险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保监会正在研究保险机构发起设立小微企业投资基金,以及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等相关问题。

  简政放权,并非是监管无事可做,反而要在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我们将推动建立一些类似登记结算中心的基础性组织,为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提供集中登记与结算等服务。并推动构建符合保险资金特点的另类投资市场,满足保险资金以及养老资金的投资需求。

  财新记者:现在投资放开之后,风险是否也加大了?比如,不少保险公司想参与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外界有担心,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保险公司会不会进去恰好接了最后一棒?

  项俊波: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之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都会上升,但只要全行业紧绷防范风险这根弦,大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首先对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流程再造、风险防控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从改进监管的角度,我们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思路,加大偿付能力和资产配置的硬约束,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责任人的硬要求,落实追责制度,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将强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针对利益输送与道德风险、不正当关联交易、内部控制建设等方面展开现场检查,依法查处违规问题,严肃处理相关机构和当事人。

  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目前保险可运用的资产是7.5万亿元左右,投在地方融资平台上总体不到2000亿元,比例很小。

  目前保险公司在地方融资平台上的投资,主要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重点项目,都是投给省一级地方政府,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而且大部分都有大型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保,基础资产相对优良,相对安全。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