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央行牵头金融监管协调

2013年08月27日 13:29 来源于 《财新周刊》
联席会议制度成型一波三折,牵头人最终花落央行,如何从信息交流平台突破,还需一套机制保证落实

职责任务重大

  此次新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调,联席会议重点围绕金融监管开展工作,不改变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不替代、不削弱有关部门现行职责分工,不替代国务院决策,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联席会议通过季度例会或临时会议等方式开展工作,落实国务院交办事项,履行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建立简报制度,及时汇报、通报金融监管协调信息和工作进展情况。

  联席会议制度的目标,是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职责和任务包括五大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

  前四大项均涉及当前重要的金融监管协调课题,比如债市的互联互通及统一监管标准、存款保险制度、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等。

  今年6月的“钱荒风波”引发的银行间货币市场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其原因在于银行前期同业杠杆过高、期限错配严重,这一风险事件就涉及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则涉及地方金融监管机制的探索。

  近年民间金融的蓬勃发展,问题也此起彼伏。温州、鄂尔多斯等多地民间借贷市场利率高息化、全民化现象严重,考验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金融稳定。而在农信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后,建立清晰的中央、地方分层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一位省级金融办主任指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地方金融监管框架,边界不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些领域,中央监管部门很想管,但是地方感觉没必要管。又比如,银监部门负责监管农信社,但同时地方政府也委托省联社负责农信社的高管任命、业务监管等。

  而在前四项任务中,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监管协调被认为最为迫切。

  近年,跨领域、跨行业的交叉金融领域的监管套利、边缘业务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创新、银行业务模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需要从金融市场的整体战略框架全盘考虑。

  曾刚表示,一是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即通过理财、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信保、银信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将表内资产向表外转移。二是表内业务结构调整,负债方面,更多地依靠批发性资金来源(主要是同业资金);而在资产配置方面,也有更多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和同业。

  前述第一类业务即业内统称财富管理领域的大资管业务。自2012年上半年开始,证监会、保监会频出新政,各自发力为其监管的券商、基金、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的资管业务放松管制、降低投资门槛、大大拓宽投资范围,拥有越来越大的创新空间。这些业务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主要目的在于规避监管,而产品结构渐趋复杂,且信息不透明。

  这些资管业务其实都在运用信托关系进行财富管理,但各家有各家的监管尺度,监管套利特征明显,业内早已呼吁应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功能监管,而不是现在的机构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公开场合表示,财富管理产品大多具有跨行业、跨市场和跨业务的特点,产品风险发展迅速,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化。随着综合经营、交叉经营的不断扩大,财富管理跨行业、跨市场、跨业务的情况持续增加,需要探索和完善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近年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成为银行主导的高度复杂的金融体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也曾经历这一过程。“现在中国已说不清是直接融资为主还是间接融资为主,因为大量交易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

  曾刚进一步分析认为,不管上述创新和调整的动机如何,事实上造成了银行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提高,进而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特征的转变。由于市场波动较大,银行的流动性也会更加脆弱,考虑到金融市场参与者众多且信息传递速度较快,也更容易引发系统性动荡。

  曾刚强调,“这就意味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决策执行的效率要求很高,如三五个月才协调出台一个监管条例,而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市场已经更新套利方式了。”

  曾刚也指出,如阿里小贷这些生长在现有分业监管框架之外的边缘金融创新越来越多,留下的监管空白也很多,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监管滞后;边缘金融创新与正规金融体系之间形成的风险传递,也需要从大的监管框架下考虑;虽然这种创新有积极意义,但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监管应该跟上,“否则市场都去套利了,没有人愿意规范地做业务”。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