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北京顺义受虐女童获民间组织救助

2013年08月29日 15:41 来源于 财新网
建立政府协调机制,才能最终打破民间行动的困境

  【财新网】(记者 蓝方)在媒体和警方的干预下,长期受虐待的女童丽丽(化名),终于又得到了离开家门、回学校读书的机会。

  2013年8月25日,家住北京顺义的丽丽家人,同意和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下称儿希会)签订社工服务协议,让儿希会把孩子接走。此时距离儿希会最初介入此案已有两个多月。这也成为民间组织干预儿童虐待少有的成功案例。

  丽丽今年11岁,长期遭到妈妈的恶意体罚,邻居在网上为孩子发信求助。丽丽妈妈一开始接受了儿希会的帮助,包括为她提供心理咨询,给孩子联系学校读书等。但此后因为一些误会,丽丽妈妈拒绝与儿希会联系,不让社工与孩子接触,更明确表示,不会让孩子重返校园。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讨好家长。”儿希会发起人张雯表示,在儿童保护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民间组织想要帮助孩子,唯一的通道就是获得父母同意。但究竟能有多少有意或无意忽视、虐待孩子的家长愿意打开房门,接受来自社会的干预和帮助?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才是最终出路。

  依靠“运气”的救助

  丽丽之所以会受到儿希会的关注,颇有“运气”成分。

  丽丽是对双胞胎,姐姐自出生就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则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抚养,三岁才回到母亲身边。丽丽妈妈离异后,一个人要带两个孩子,生活压力大,脾气也越来越暴躁。相对姐姐的乖巧,丽丽显得顽皮、任性,经常惹怒妈妈。她遭到的惩罚,便是站在家门口,甚至一站就是一整天。

  从3岁到11岁,丽丽经常遭遇这样的体罚,有时连饭都没得吃。年纪稍大一些,丽丽知道逃跑,民警找她回家,无非对妈妈女儿都教育一番,此后体罚依旧。邻居们看在眼里,有的可怜孩子,会给丽丽送些吃的,却遭到丽丽妈妈谩骂。

  “要是在国外,邻居们发现孩子受到虐待,有义务在第一时间报告儿童福利局。”张雯介绍,中国的情况却是,即便发现孩子受虐,也不知道该报告谁,或者报告了也没用。在儿希会介入前,来自妇联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都曾劝诫过丽丽妈妈,“但他们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这一次,丽丽的邻居选择了微博。她把丽丽的情况发上网,“@”了所有她知道的、与儿童权益相关的账号。幸运的是,这其中正好有儿希会在广东的一个志愿者。收到求助信息后,儿希会的社工协调丽丽所在社区的妇联工作人员,一同去丽丽家家访。社工从丽丽妈妈的现实困难出发,取得了丽丽妈妈的信任,双方的沟通还算顺畅。

  张雯介绍,在发达国家的儿童保护体系中,儿童社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儿童保护局接到报告后,便会指派社工入户调查,这是社工的权利,也是义务和责任。社工会对父母进行评估,若父母对孩子安全有威胁,会立刻将孩子带到庇护场所,甚至启动剥夺监护权的程序;而大多数父母可能通过培训、教育后,可以继续履行监护责任。“我们倒是简单了,社工根本没有权力入户。”张雯说,所以社工想要介入类似的案例,“就是不断地去讨好这个母亲。”

  事实上,丽丽妈妈也有自己的难处。她小时候受过创伤,也曾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没有稳定的工作,心理压力非常大。她和丽丽关系糟糕,孩子性格乖张,很难管教,妈妈除了打骂不知他法。丽丽在学校偷同学的东西被开除,更让她感到颜面扫地,便听任孩子辍学在家。

  “可以说所有的虐童案件,都出现在破碎家庭。”张雯感叹,稳定家庭关系的缺失,导致了问题家庭的问题儿童,而这将成为转型期中国非常大的社会问题。

  儿希会很快制定了对丽丽的帮助方案。儿希会的工作人员胡彦介绍,把孩子带离家庭,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外界介入需要做的,是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孩子能够更好的留在家庭中。社工事实上起到的是资源转介的作用。儿希会为丽丽和妈妈找来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改善亲子关系,安排了年长的志愿者定期上门陪妈妈聊天、看望孩子,同时给丽丽联系了新的学校、筹募了学费。

  但救助并未向着预想的方向进行。今年7月,在征得丽丽妈妈同意后,北京一家电视台以儿童权益为主题,讲述了丽丽的故事。丽丽妈妈最初对这期节目并无意见,还觉得讲出了自己的心声。但过了两天,丽丽妈妈态度突然转变,给胡彦打来电话破口大骂。胡彦估计,很可能是有熟人也看到了节目,丽丽妈妈感到了社会压力。

  丽丽妈妈拒绝和儿希会继续联系,拒绝志愿者和丽丽继续接触,更明确表示不会让丽丽去儿希会联系的学校读书。一位坚持上门看望丽丽的志愿者发现,妈妈的体罚变本加厉,丽丽被罚站在门外,甚至要自己去垃圾堆里翻吃的。

  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直到北京当地另一家媒体再次介入报道丽丽的案例。这一次,记者联系采访了当地警方和教委,迫于压力,丽丽妈妈终于同意儿希会接走丽丽,让孩子重回学校读书。

  

责任编辑:段宏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