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稿】中石油反腐撒网(更新)

2013年08月30日 08:28 来源于 财新网
国资委主任蒋洁敏和中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四高管同时落马,央企反腐整治力度史无前例

  “昆仑能源终于出事了”

  目前关于李华林的调查涉及何事,并不清晰,但李华林坐镇的昆仑能源在境外资本市场一直备受争议。

  “昆仑能源终于出事了。”一名海外投资人向财新记者说,“李华林刚被任命为集团副总经理,原本以为平稳过渡,不会出事了。”

  在资本市场,昆仑能源跟投资人讲述的是资产注入概念。昆仑能源股价亦由2008年的大约2港元,升至今年初的高位17.12港元。

  中石油集团目前持有昆仑能源约60%的权益,昆仑能源的主营业务包括中石油在海外的部分油气勘探与生产,液化天然气码头营运和天然气管道运输业务,而天然气业务则被当成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

  昆仑能源的管理层一直对外宣称,母公司中石油拥有大量天然气管道资产,将昆仑能源定位为整合天然气相关中下游资产的平台,释放价值,做大做强。而中国石油也曾对投资者和分析师承诺,母公司的天然气中下游相关资产将逐步注入到昆仑能源。

  自2008年年底以来,昆仑能源通过一系列母公司资产注入方式,开始组建和发展“天然气业务的资产包”,这包括2010年以22亿元收购母公司旗下大连液化天然气公司75%权益等。

  2010年12月,昆仑能源与中国石油签订收购协议,收购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60%的股权。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主要拥有和经营陕西-北京管道运输,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及陕西输送天然气。已经运营的陕京一线和二线总年产能200亿立方米;陕京三线管道设计年产能150亿立方米,于今年1月底贯通。

  相关的资产注入一直是昆仑能源的一个投资吸引点。“每次见昆仑能源或者中石油的高管,他们总是强调母公司对昆仑的支持和未来资产注入的预期。”一名境外投资者说。2010年,昆仑能源正是以188.7亿元的底价,成功竞投母公司上述股权。

  这种资产注入的简单模式,引起了投资者的质疑,尤其高管的高额期权令人关注。“昆仑能源的问题,在于‘左手’倒‘右手’,发期权激励不是问题,但问题是你的工作并非‘开疆拓土’,而只是由母公司不停地向你输血,依靠内部的先占优势,那为什么还要给你那么多期权激励?”

  从昆仑能源的公开年报可见,2007年-2012年,公司每年均有对管理层的期权授出。2012年的年报显示,李华林其时持有六笔期权,总共4100万份。在2012年年初,李行使2500万份期权,该批期权于2007年发出,行使的最后期限为2012年1月7日。

  根据香港交易所资料,李华林等昆仑能源高管于2012年1月以每股4.186港元行使购股权。以李华林为例,根据2011年和2012年报资料,李华林期间总共减持1360万股,其中一批是2012年9月减持1040万股,套现1.4亿港元。粗略计算,2012年减持股份总共净获利约1亿港元。

  此外,李华林还于今年5月又行权了320万份期权。该批期权是2008年授出,行使价为4.24港元,行权的最后期限为2013年5月25日。

责任编辑:康伟平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