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刘国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来龙去脉(下)

2013年09月17日 15:33 来源于 财新网
过去一直在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了20多年,但是好像转变得很慢,老是在提,但是看不到头

首创“双重模式转换”理论

  财新记者:1985年,你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双重模式转换”即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问题。应该说,“双重模式转换”对中国的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双重模式转换”理论的内涵是什么?你当时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命题是基于何种背景和立意?

  刘国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来,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了1985年,我就把这种变化做了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归结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是指从过去以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为最高目标,以外延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不平衡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逐渐转变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实现相对平衡的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所谓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是指从过去过度集中的决策权力结构,直接控制的调节结构,平均主义的利益结构,政企不分的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决策结构,以经济手段间接调控为主的调节体系,把物质利益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结合起来的利益结构,政企分开的组织结构。简言之,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改变为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5年8月26日,《世界经济导报》刊发了我的一篇题为“略论双重模式转变”的文章,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双重模式转变”理论。同年11月4日,我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一文,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1986年12月,我还在香港世界华人社会经济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的报告。

  后来,胡舒立于1995年4月11日在《中华工商时报》上发表了采访我的文章。她在那篇文章中写道:1985年11月,刘国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的专文,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要实现双重转换,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应该说,双重模式转变是一个客观演变的过程,是从不自觉慢慢变成自觉的过程。这一点从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出。比如,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我们最初是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十二大的时候就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三大的时候又变成“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最后到十四大的时候,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

  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十三大”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深化改革的每一项措施,归根到底,都要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不是以速度为主而是注重效益。到了“十四大”的时候,提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了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就吸收了“双重模式转变”的观点,但是没有用“双重模式转变”的提法,而是用“两个根本转变”的提法。

  “两个根本转变”,一是要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后来“增长方式”扩充为“发展方式”,内容更广阔了,实际上同“发展模式转变”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