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自由化的危险
利率自由化号称中国金融改革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此,我建议谨慎,尤其是在存款利率上。贷款利率基本上是在两方间分配收入,一方是国有银行,另一方是地方政府及国企。这实质上是钱如何在国有部门内分配,经济上的意义有限。惟一一个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的私人部门是房地产,但这部分贷款通过置地收入或税收,还是流向了地方政府。房地产或许应该被视为半国有的部门。
存款利率自由化有其真正的意义。存款量小的地方银行将不得不提高利率以吸引存款。表面上,这对储户来说是一桩美事。但地方银行很可能问题良多。由于这些银行受制于地方政府,它们不得不支持糟糕的项目。流入地方银行存款的增加将使投资效率进一步降低。而且,当地方银行破产时,中央政府不得不对其纾困,最后埋单的还是老百姓。
呼吁出台存款保险可能使问题变得更糟。地方银行吸引存款步履艰难,部分原因是储户担忧这些银行是否健康。如果中央政府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储户们将不再有此担忧。地方银行就可以一同样的道理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融资。
利率自由化只有在银行和借贷方均为市场动物时,才有较大意义。虽然利率市场化确实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应被吹捧为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
信贷证券化加速危机
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流动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提高边际效率。资产证券化的压力通常源自资本不充足。通过将部分资产转移至表外,金融机构可以贷出更多的资金。这就是为什么资产证券化蓬勃发展之后,金融危机往往随之而来的原因。
中国推动信贷证券化是基于同样的目的。中国地方银行资本异常短缺,它们还面临着支持地方政府项目的压力,资产证券化被视为一种解决之道。
如果存款利率自由化和信贷证券化均实现,地方银行很可能迅速扩张,并向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注入资金。它们不会审慎管理风险,一场银行业的危机可能随之而来。